1945年8月10日,毛主席看完9日出版的《解放日報》頓時大怒,立即派人把《解放日報》編委會委員、總編輯余光生,《解放日報》編委員會委員、新華社第一副社長陳克寒兩人叫到他的駐地,狠狠地批評了一個多小時。
當天《解放日報》刊登了什么?讓毛主席發這么大的火,原來在這天,《解放日報》在第 3 版以綜合報道的形式,大篇幅轉載了西方媒體有關原子彈的消息:第一篇《原子炸彈又炸長崎》所轉發的是來自美國新聞處、路透社、合眾社的 7 條消息;第二篇《一個原子炸彈威力的估計》所轉發的是合眾社、美國新聞處的 2 條消息;第三篇《美國廣播電臺呼吁日寇投降,重建和平的日本國家》所轉發的是美國新聞處、路透社的 3 條消息。報道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原子彈的威力。稱“此種炸彈較二萬噸的TNT的威力尤大,較英國頂大的巨彈(格蘭斯萊姆)爆炸力大二千余倍"和“一顆原子炸彈之爆炸力,等于出動二千架超級空中堡壘之襲擊威力”等;
二是關于廣島、長崎被炸后的慘狀。稱“斃命者及傷者被焚后,不辨原形……該彈效果廣泛,它的非常壓力,使居民震死燒死,不管他在室內或在外……救急醫藥設備亦被毀,醫藥當局束手無策"和“死傷的人數可能超過十萬人"等。
上述內容均是摘編西方媒體和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相關消息,沒有一點自己的觀點。
看完這些報道,作為在五四時期就創辦《湘江評論》、《新湖南》,擔任湖南《大公報》館外撰述員,堪稱是新聞工作“科班出身"的毛主席,立即以其敏銳的政治眼光,覺察出報道中存在的導向性問題。
毛主席到底察覺出了什么問題呢?其實,早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主席就指出: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他認為武器固然重要,但并非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就整個抗日戰爭的發展趨向與軌跡而言,大體上與他的判斷相符,這也愈發堅定了他對于“兵民”的信念。因此,對于《解放日報》在報道中過分渲染原子彈的威力,毛主席深表不滿,覺得如此報道有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之嫌。
更重要的是,在毛主席看來,《解放日報》對原子彈的報道,看似是關于一個新式武器的報道,實則是對于事件背后美國地緣戰略意圖沒有清晰的認知。
美國投放原子彈的戰略意圖十分明確:一是相較常規武器,直接投放原子彈能夠降低美國軍隊的傷亡。二是出于戰后全球政治格局的考量,“美國不愿讓蘇聯占據日本”。鑒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施行逐島爭奪的策略,無法趕在蘇聯之前實現對日本的單獨占領。為了搶占先機,美國決意投放原子彈,毋庸置疑,美國投擲原子彈所帶來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投降的進程。
然而,中國戰場是世界公認的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陣地,中國人民以慘痛的代價,消耗并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實力,迫使日本最終投降是以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長期抗戰為基礎的,況且“搶先投放原子彈與蘇聯出兵東北存在關聯,這兩個因素是相互聯系的”。
美英報紙、通訊社以及國民黨的宣傳機構之所以“對原子彈的威力極力渲染,將原子彈吹捧得神乎其神”,其用意正在于營造輿論導向,強化原子彈在迫使日本投降過程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解放日報》顯然未能透過表象洞悉本質,接連數日援引英美及國民黨相關報道的看法,以較大的篇幅渲染原子彈的威力,嚴重背離了“黨報”的立場與觀點。
在對《解放日報》負責人批評之后,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發表的了題為《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演講中,著重指出:
“美國和蔣介石的宣傳機關,想拿兩顆原子彈把紅軍的政治影響掃掉。但是掃不掉,沒有那樣容易。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里面沒有人民的斗爭,原子彈是空的。假如原子彈能夠解決戰爭……為什么投了兩顆原子彈日本還不投降…我們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彈了不起,這是很錯誤的。"
毛主席在延安干部會議上這番振聾發聵的演講,既是對黨內部分同志的批駁,也是對《解放日報》差錯的匡正,并且從更深的層次剖析了這種錯誤產生的思想根源。
他指出“這些同志把原子彈看得神乎其神,是受了什么影響呢?是資產階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資產階級的學校教育中來的,是從資產階級的報紙、通訊社來的。”
毛主席認為:“美國帝國主義要幫助蔣介石打內戰,要把中國變成美國的附庸,它的這個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但是美國帝國主義是外強中干的。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這里包括不相信帝國主義的'好話’和不害怕帝國主義的恐嚇。”
在毛主席看來,帝國主義慣常施展“嚇人”的伎倆,黨報應當善于揭穿帝國主義“唬人”的真實面目。然而從《解放日報》的有關報道來看,非但沒有達成這一目標,反倒迎合了帝國主義“嚇人”的那一面,致使帝國主義愈發“嚇人”,無形中助長了國民黨發動內戰的膽量。
一旦內戰爆發,《解放日報》所“塑造”的原子彈的巨大“沖擊波”,便會波及自身,引發“恐戰”“打不贏”等消極情緒的產生與蔓延,亦不利于我黨的輿論宣傳以及對群眾的爭取。
在遭到毛主席批評后,《解放日報》立即改正錯誤,強化了對原子彈和戰爭關系的說明或閘釋。
例如,1945 年 8 月 13 日《解放日報》援引《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之觀點,聲稱“無法憑借原子力量獲取和平,美英等國對原子彈過高的估量實屬荒謬,甚至是有害的。”
余光生
1945 年 9 月 22 日,《解放日報》刊發《李梅宣稱原子彈與戰爭結束無關》一文,直截了當地指明“原子彈與戰爭之結束,毫無關聯。”《被征服的日本》一文亦著重強調“原子彈并未擊垮日軍士氣”。
此類“有立場”的報道,一方面及時引導部分沉迷于原子彈威力的黨內同志與百姓回歸正途,另一方面指明在擊敗日寇這一問題上,原子彈并未發揮決定性作用,避免了輿論宣傳上的被動態勢。
毛主席這次及時對《解放日報》原子彈報道方向的糾偏,再次證明,毛主席的偉大在于他總是能在大家看似平常,認為“也是如此”的事件中,洞悉事件的本質,為我們指明正確的方向,引領我們走向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