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沒有哪個習慣,能定義未來的你。
Hi,我是塵微~
很多人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當做古訓,豈不知它正在毀掉無數孩子的未來。
神經科學已經證明,人類大腦到25歲才發育成熟,也就是說,7歲坐不住的孩子,可能是運動神經發育較早;7歲數學差的孩子,可能尚未發展出抽象思維;7歲內向的孩子,可能正在構建更豐富的內心世界。
用7歲的標準評判一生,就像用春天的氣溫預測全年收成,既傲慢又愚蠢。
就拿當年火爆全國的真人秀《變形記》來說,當年他們的出身各不相同,如今竟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曾經的暴躁問題少年,變成了一個陽光大男孩;曾經的夜店少女,開始直播賣農副產品;曾經鄉村的樸素少女,做起了全職網紅。
我知道把綜藝節目當做素材,去推斷真人的成長模式,有些靠不住。但這令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從一個人的童年,去推算出他的未來,靠譜嗎?
逆天改命的農村娃高占喜
7歲的J.K.羅琳,是個總做白日夢的"怪女孩";7歲的鳥山明因為畫畫太差被嘲笑;7歲的俞敏洪口吃嚴重,沒有現在這么會演講。
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7歲時被看扁,而是30歲時還活在7歲的預言里。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片充滿可能性的原野。當家長習慣性的,用7歲的表現來定義一個人的一生,這不是在預測未來,而是在親手扼殺可能性。
7歲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讓一群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里,桌上放著一顆棉花糖,并告訴他們,如果能忍住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顆。
結果,有的孩子立刻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兒還是沒忍住,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等到了獎勵。
多年后,研究者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軌跡,發現那些能“延遲滿足”的孩子,普遍在學業、事業、健康等方面表現更優秀。
因此當時很多人得出一個結論,叫做: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更有出息。不僅如此,其他的研究也都表明,童年時最寶貴的東西,是自控力,它甚至排在智商的前面。
作為媽媽,我也知道延遲滿足很重要,但培養起來真的很難,不管我怎么苦口婆心,我家娃就是個即時滿足的孩子,我也一度很焦慮。
后來我才發現,這個實驗本身就有很大的誤區。
比如,實驗的樣本數很少。參加實驗的只有32個孩子,16個男孩和16個女孩,而且還有三個孩子因為年紀太小,并不理解游戲規則,相當于實際的有效樣本只有29個。
從29個孩子身上,就能得出一個關于人類的真相,這實在太過草率了。
而且,孩子能不能忍住不吃糖,還取決于那個宣布規則的人在孩子心里的印象。如果他們身處“出爾反爾,連哄帶騙”的環境,那孩子就會失去對環境的信任,自然不會考慮自控的問題。經常不被滿足被欺騙的孩子,很難有自控力。
另外,家境是個關鍵因素。家境好的孩子不缺糖吃,他們自然能忍住。
所以,延遲滿足本質上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綜合影響的結果。真正的“延遲滿足”應該是先讓孩子滿足,父母無時無刻的愛,信守諾言的環境,而不是被成人強迫等待。
孩子不是被塑造的,而是被滋養的。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焦慮和評判之心,不貼標簽,不做定義,不預言未來,而是用愛滋養孩子,為各種可能的未來準備勇氣和信心。
永遠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簽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但我們常常用最簡單的標簽,去解釋一個孩子的行為。
成績不好,就是“懶”; 性格內向,就是“沒出息”; 管不住自己,就是“缺乏自律”;
一旦做出某些不符合預期的行為,就會被貼上“問題兒童”、“叛逆少年”的標簽。久而久之,我們以為自己是在“了解孩子”,其實是在把他們困在我們的定義之中。
孩子會在這種自我暗示下,慢慢活成你口中的樣子。你說他“笨”,他就真的不敢挑戰難題; 你說他“不聽話”,他就真的用叛逆證明自己; 你說他“沒出息”,他就真的放棄努力……
定義的出現從來就是為了方便大人的,畢竟比起深入思考孩子為什么成績不好,直接歸因于他懶,要輕松得多。
只有幫助才是對孩子真正有價值的,幫助是動態的、開放的、面向未來的托舉。
當我們把注意力從“他現在是什么樣”轉向“他可能成為什么樣”,從“他做不到什么”轉向“我們如何提供資源和引導”,親子關系的質感就會發生轉變。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有的開花早,有的需要更長的蟄伏期;有的長成參天大樹,有的蔓延成一片草原。我們能做的,不是定義他們該長成什么樣子,而是提供土壤、清除雜草和耐心等待。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里,或許我們應該用更開放的眼光看待成長,對“落后"的孩子多些耐心,對“超前"的孩子少些焦慮,對所有的孩子保持期待。
就像《小王子》里的那句話:“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但只有智慧的大人記得,每個小孩都可能成為任何樣子。"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