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遷
有些記憶或許會逐漸模糊
但總有一些珍貴的物件
承載著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5月8日上午
一場意義非凡的捐贈儀式
在福清市檔案館舉行
城頭鎮五龍村村民陳茂發
懷著崇敬與莊重之情
將父親陳常滾的“革命軍人證明書”
捐贈給檔案館
這份革命軍人證明書
簽發于1950年
距今已有75年之久
陳常滾的這份“革命軍人證明書”來之不易,故事還要從今年清明說起。江西的徐女士在整理父親遺物時,意外發現了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于1950年簽發的“革命軍人證明書”和一本軍人復員證。
證明書中記錄,陳常滾于1949年參加人民解放軍的光榮歷史,文件背后還提及其胞弟陳常福。復員證記錄了陳常滾于1919年出生,曾在中南空軍醫學校任炊事員。
陳常滾是誰?
和父親是什么關系?
為什么父親會保存陳常滾的這兩份證件?
徐女士對此一無所知
為讓這份榮譽物歸原主
徐女士發起全網尋親
這場跨越千里的“尋親接力”迅速點燃了江蘇、福建兩地媒體與網友的熱情。兩地媒體通過新聞報道、社交平臺廣泛傳播,發動廣大網友“云端尋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多方努力,終于找到了陳常滾唯一的兒子——71歲的陳茂發。此時,陳常滾已離世25年。
得知消息后,陳茂發一家激動萬分,連夜驅車820公里,從福清趕赴上海與徐女士會合。在見面現場,徐女士小心翼翼地將“革命軍人證明書”和復員證交到陳茂發手中,這份承載著歲月滄桑的榮譽,終于踏上回家之路。
陳常滾之子陳茂發一家與徐女士(左二)合影
在陳茂發的口中,一個更立體的老兵陳常滾得以呈現。
1941年4月29日上午,4個日本兵先是騷擾了五龍村附近的村莊,然后大搖大擺走進五龍村,想要趁亂“撈一票”。
村民們早就對日軍恨之入骨,一時間群情激昂,于是老弱婦孺臨時撤退到安全的地方,身強力壯的村民抄起鋤頭、扁擔,二三十人聚在一起,然后分散到村口、街道的兩旁,假裝瞧熱鬧,伺機動手除掉日本兵。
4個日本兵還蒙在鼓里,帶著槍走進村來,在路上還鳴槍三響示威。
帶槍的日本兵留在村口,其他三個日本兵分成兩路進村,一個矮胖的日本兵搶了一個村民的錢后,覺得沒什么危險,就招呼守在村口的日本兵進來一起搶。
其中一個日本兵沖到一家水果店門口,用槍上的刺刀指著老板鄭敬爐的肚子,逼著他交錢,沒想到鄭敬爐突然把槍口一托,又緊緊抓住槍桿,反手用刺刀將日本兵捅倒。矮胖的日本兵剛從小巷里沖出來,頓時一堆門板、鋤頭、石塊拍了過來,把他打死在大街上。
剩下的日本兵想要從來路逃跑,陳常滾趕緊召集了幾十個人圍追堵截,最終用木棒、鋤頭,把日本兵打死在稻田里,陳常滾清理血跡后逃亡。不料遭漢奸告密,致使部分村民被日軍殺害。也正因陳常滾清理現場血跡,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日本兵的死和村民相關,再加上被抓村民守口如瓶,使得更多村民沒有受到牽連。
后來陳常滾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輾轉來到河南參加抗日戰爭。1949年3月,成為時任國民黨陸軍中將、第19兵團司令張軫的部下。
張軫是黃埔軍校第四期戰術總教官,當年林彪、張靈甫、謝晉元等人見到也要喊一句“教官好”。其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日軍板垣師團。解放后曾任解放軍湖北軍區副司令,也是四野五十一軍的首任軍長。
1949年5月,張軫率部起義,陳常滾自此成為“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五十一軍”中的一員。
1950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五十一軍軍部編入中南軍區空軍司令部,所屬部隊與湖北軍區部隊合編,第51軍番號撤銷。
作為“五十一軍衛生學校一中隊”炊事員的陳常滾,也隨第五十一軍軍部編入中南軍區空軍,所以陳常滾的“復員軍人證明書”的復員單位是“中南空軍醫學校”,從此結束了軍旅生涯。
陳常滾復員證照片
當年因各種原因,陳常滾的革命證明材料輾轉流入戰友手中,由徐女士的父親一直妥善保存至去世。最終在各方努力下,回到了后人的手里。
“父親生前總念叨自己抗擊日寇的故事,沒想到還有這個證明留存,很感謝大家的幫助,讓這些證明還能回到我們手中。”
陳茂發感慨。
為了讓更多人銘記先輩功績
陳茂發決定
將父親的革命軍人證明書
捐贈給福清市檔案館
在捐贈儀式上,陳茂發簽署了檔案資料交接文件。隨后,福清市檔案館為其頒發收藏證書。
“這些證明不僅是我們家的榮譽,更是屬于家鄉、屬于時代的精神財富,希望通過檔案館讓更多人了解那段歷史,傳承革命精神。”
陳茂發表示。
從上海到福清
從塵封箱底到捐贈國家
這份跨越75年的歷史見證
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榮耀
更是一座城市
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
“多年來,城頭鎮始終將‘雙擁’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從落實優撫政策到建設東區革命歷史紀念館,用實際行動詮釋‘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此次捐贈將激勵更多群眾銘記歷史,傳承奮斗精神。”城頭鎮副鎮長唐強在致辭中表示。
當這份承載歷史的珍貴證明
正式入駐檔案館
如何讓其在新時代發揮更大價值?
對此
福清市檔案館館長毛水清給出了答案
“陳茂發先生此次將父親陳常滾同志的革命軍人證明書無償捐贈,生動詮釋了‘紅色家風代代傳’,彰顯革命精神代際傳承的力量,為全市樹立典范。”
毛水清館長表示,下一步,市檔案館將強化征集保護,深挖檔案價值,創新展陳形式,講好紅色故事,充分發揮檔案存史育人的功能,助力福清高質量發展。
文 方宇 圖 王鴻鵬 綜合 海博TV 江蘇新聞廣播
編輯 陳盼蘭 方宇
審核 張晨 謝雄
監制 吳凌 峰 方仁平
發現城市管理問題
拍照上傳舉報
一鍵直達“融壹拍”小程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