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但對于某些癌癥患者來說,卻成了一道難以跨越的難關。過度治療,這個在醫學界備受爭議的話題,到底意味著什么?它為何會讓患者陷入更深的困境?三位患者的真實經歷,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一、化療后的崩潰:徐師傅的遺憾
徐師傅是低保戶,獨自一人生活。2024年初,他被確診淋巴瘤,半年后又查出肺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并伴隨肝、骨、淋巴結轉移。在經歷了8次化療和30次放療后,家人本想讓他用中藥調理身體,但醫生建議繼續化療。
“10月底的檢查結果還算穩定,可主任堅持再化療兩次,結果……”妹妹回憶道。11月4日,徐師傅接受了“化療+免疫”治療,然而一個月后,他開始劇烈咳嗽,治療無效。復查發現,他的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肺部真菌感染、低鉀血癥接踵而至,身體徹底垮了。
家人緊急聯系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的袁希福院長,希望用中藥讓他撐過春節。然而,此時的徐師傅連藥都喝不下了,一吃就吐。袁希福惋惜地說:“病情太重,生存期極短,我只能盡力一試。”最終,他只開了一周的藥,并叮囑家屬:“如果有效,再來;如果無效……”話未說完,但結局已不言而喻。
二、“莊稼打藥”的警示:王師傅的惡性循環
王師傅2018年確診肺腺癌,六年來不斷嘗試新藥,但腫瘤仍擴散至腦、肝、腎。當他找到袁希福時,面色蠟黃,骨瘦如柴,剛結束的化療讓他血小板驟降,骨髓嚴重抑制,甚至虛弱到怕冷發抖。
袁希福診斷后直言:“你的身體已經被治垮了,就像莊稼打藥,藥打多了,葉子焦了,反而結不出果實。”旁邊的病友聽后恍然大悟,連連點頭。
“你現在是惡性循環,必須先調養身體,否則再好的藥也是毒藥。”袁希福建議他暫停傷害性治療,等身體恢復后再考慮其他方案,“弊大于利的治療,必須放棄。”
三、“牛頭鉆瓦罐”的荒誕:冀師傅的手術困境
冀師傅去年9月查出食管癌,并伴隨淋巴結轉移。兩次化療后,腫瘤縮小,西醫建議手術切除食管。但他心里沒底,便咨詢袁希福的意見:“需要手術或放療嗎?”
袁希福認為,化療有效,可繼續配合中藥,但手術并非最佳選擇:“已經轉移了,手術只適合早期患者。強行切除食管,生活質量會大幅下降。”他講了一個寓言:牛頭卡在瓦罐里,人們砍掉牛頭,卻仍取不出來,最后只能砸碎罐子——看似解決了問題,實則得不償失。
反思:治療應以人為本,而非“以病為本”
三位患者的經歷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當醫生只關注“消滅腫瘤”而忽視患者身體承受力時,治療反而可能加速病情惡化。癌癥治療需要權衡利弊,尤其是晚期或體質虛弱的患者,過度化療、手術可能適得其反。
袁希福院長的觀點值得深思:“治病要以人為主,而非以病為主。”患者和家屬在面對治療選擇時,務必冷靜思考,多方咨詢,避免陷入“過度治療”的陷阱。畢竟,生命的質量,遠比盲目追求腫瘤的縮小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