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愚敏
五月初的月季花爬滿廠房外斑駁的墻頭,花香掠過城市的上空。
在清晨早高峰的人流里,地鐵內擠滿了面色凝重的上班族,有忙著修改昨夜未完成的策劃方案的,有上下刷動著一條條招聘信息的,還有盯著手機里不斷跳動的物價指數、消費賬單而神情沮喪的。一位身背淺藍色工具箱的水電工師傅則靠在車廂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工具箱上貼著已褪色的"五一特惠"字樣的貼紙——在這個黃金周,他少接了十三單生意。
“寒潮”習襲,但中關村某技能培訓中心報名人數卻同比激增230%,知識付費平臺夜間學習時段流量暴漲178%。這些數字在陰云密布的天空中好似撕開了一道光縫,折射出當代國人最珍貴的生存智慧: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當我們重讀當年斯諾先生筆下的延安,會發現歷史總是在上演相似的困境。1936年的邊區,食鹽價格暴漲300%,但在楊家嶺的窯洞里,一盞清油燈下,教員正埋頭撰寫《實踐論》;抗大教室里,白發蒼蒼的徐老用木炭在黑板上推導微積分數據;被服廠女工們邊紡線邊背誦掃盲班課本內容……這種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奮斗精神,恰似希臘神話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那個永恒寓言——重要的不是巨石能否到達山頂?而是攀登者那副永不屈服的脊梁!
今天,一大批轉型者、跨界者的生存手冊正在被重新書寫。深圳的張師傅白天是汽修工,夜晚化身汽配知識博主,用沾滿機油的雙手剪輯講座視頻,他三個月積累七萬粉絲;杭州的劉阿姨將三十年裁縫經驗搬上直播間,在老式縫紉機的噠噠聲里吸引來了百萬流量。我們身邊的這些普通人用"八小時之外"的微光,在數字時代拼湊出新的生存圖譜,正如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先生所言:"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它。"
我們無法控制風向,但可以調整船只桅桿上的風帆;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專注當下,敬畏于自我內心。苦日子讓我們一起來扛,前路的風景盡管美麗,但每一腳艱難的邁步才是最真實的王道。
揮灑最咸味的汗水,搏擊最有力的拳腳,展現最美麗的羽翼,不斷給自己提振!加油!信心不倒,逆風飛翔。這一切,皆緣于心中那盞永不熄滅的燈塔。盡管經濟周期的潮汐漲落從未停歇,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正是在與潮汐恒久不斷的搏斗中鍛造出璀璨的珍珠。
試看,上海某寫字樓里燈火通明,95后程序員正在工作間隙仔細研讀《Python進階》;成都菜市場的攤主們組建了"社區電商互助群";東北老工業區的下崗工人們集體轉型無人機飛手……這一個個微小的個體選擇,正在編織著新時代的《紅星照耀中國》。
彼時此時,讓我們重新觀視、審視、凝視心中那盞永不熄滅的燈塔,它不僅是斯諾先生筆下的紅色星火,更是我們每個普通人手機屏幕的微光——它可能是深夜學習的電子書頁,可能是直播間跳動的點贊圖標,也可能是技能培訓App的進度條……這些億萬光點正在中國大地上匯聚成一幕幕璀璨星河,照亮經濟迷霧中最崎嶇、最曲折的航道。
文章末了,忽然想起“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者們常說的一句話:"找不到現成的路,我們就自己成為坐標系。" (愚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