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武夷,茶香四溢。近期,武夷山迎來繁忙的采茶季。武夷學院茶學專業175名學生深入當地茶企,通過“師徒制”學習實踐方式,參與武夷巖茶制作全過程,領會傳統制茶技藝的核心要領。這種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不僅是技藝傳承的生動課堂,更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學校落實“三茶”統籌發展理念的生動縮影。
學生參加曬青環節
校企聯動,開啟“沉浸式”實踐課堂
武夷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實踐平臺建設,通過產業學院共建、合作模式創新、校地資源整合等方式,構建了多維度的學生實習實踐生態。學校的茶學專業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此次實踐依托20余家合作茶企,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實踐方案。學生們在制茶師傅的指導下,深入茶葉生產一線,參與鮮葉采摘、萎凋、搖青、發酵、炒青、揉捻、炭焙等16道制茶工序的關鍵環節,對傳統制茶技藝進行了系統學習和動手實踐,重點掌握“看青做青”“雙炒雙揉”“低溫久烘”等核心技藝,領悟溫濕度、發酵時長等因素對茶葉品質的影響。
除了現場實操,學生們還參與了茶葉審評環節,他們學習通過“干看外形、濕評內質”的方法,來鑒別茶葉的品質及分析制作環節中存在的不足。“水仙的醇厚、肉桂的辛辣、大紅袍的巖韻,這些抽象的概念在實踐中變得具體可感。”2024級茶學專業的白玙芯表示。
學生們向師傅請教制茶技藝
技藝解碼,傳承巖茶制作“工匠精神”
武夷巖茶制作不僅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同學們在制茶師傅的悉心指導下,認真仔細觀察每一個步驟的細節,親身感受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蛻變過程。“低溫久烘需要連續7小時以上的精準控溫,全憑多年積累的經驗判斷。”香江茶業制茶高級工程師王文震現場演示了“撥灰調溫”古法炭焙技巧,通過調整炭火覆蓋的薄厚,達到焙茶過程中不同階段所需的“火候”,使茶葉在慢烘中完成香氣與韻味的升華。學生們輪流操作,從最初的“燙手”到逐漸掌握“手背測溫”的訣竅,深刻體會到傳統技藝的“溫度”與“精度”,對制作武夷巖茶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精髓在于‘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動態調控。例如,在搖青過程中,學生需根據青葉的失水程度和香氣變化,靈活調整搖青次數與力度,從而達到‘綠葉紅鑲邊’的程度,以激發巖茶特有的‘巖韻’,這一過程對‘手眼心’的協同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院長葉江華介紹。
學生參加茶葉搖青環節
知識傳播,體悟茶文化底蘊內涵
學生們不僅是制茶者,更是茶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實時分享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向更多人介紹武夷山的茶歷史、茶品種、茶工藝等知識。今年“五一”假期,武夷山游客達62.29萬人次,眾多游客到武夷山各大茶企參觀,武夷學院學子熱情地向游客講解茶歷史、茶文化、茶技藝,讓大家近距離感受茶文化歷史底蘊。“學生們的到來為我們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年輕的思維和創新的傳播方式,讓茶文化以更生動、更貼近生活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希望通過這樣的合作,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喜愛茶文化,共同推動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恰克圖茶業負責人暨德華表示。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此次活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讓我體會到每泡茶的來之不易,不僅包含了巖茶制作的工匠精神,更體悟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內涵。我們會珍惜實踐機會,虛心向師傅們求教,認真學習、刻苦鍛煉,努力成長為茶文化的傳播者、茶產業的推動者、茶科技的創新者。”2024級茶學專業的聶高強表示。
“此次學生深入茶企實踐,是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通過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鍛煉,進一步提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學生不僅掌握了武夷巖茶制作的核心技能,更培養了‘將論文寫在茶山’的實踐精神。”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黨委書記施曉莉表示。
從“一片葉子”到“一杯好茶”,武夷學院學子在學習實踐中解鎖的不僅是技藝密碼,更是對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種“知行合一”的培養模式,正為企業發展輸送更多復合型人才,為地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文/鄭加財 圖/武夷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