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曉婉
聲明:本文內容均來自于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章標注了文獻來源和截圖,請悉知
李艷君
當下青少年選擇結束生命的現象越來越頻繁,這使得他們的心理狀態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廣西的一位18歲女孩張曉晴本該像其他同齡人一樣,在五一假期享受生活的美好。
從5月1日放假起,曉晴就與家人失去了聯系,僅發送了幾條信息后便音訊全無。起初,家人以為只是手機沒電或者信號不好。
圖源網絡
然而,隨著夜色漸深,遲遲未歸的曉晴讓家人開始擔憂起來。直到家人收到了曉晴的訣別信,才意識到她已經永遠離開了。信中的字句充滿了無助和決絕,仿佛在向世界告別。她的遺書中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是什么讓這么年輕的她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媒體報道
女孩遺體被尋獲,學校發布通報
失蹤7天的廣西女孩張曉晴,在假期離校后徹底斷絕了與家人和學校的聯系。經過相關部門的全力搜尋,在廣西百色的右江流域發現了一具女尸。經法醫初步判斷,死者系溺水身亡,因此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性。
基于警方的結論,張曉晴所在的“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對外發布了通告,確認曉晴因溺水不幸去世,其遺體在右江被找到。
學校通報
學校對曉晴的意外離世表示深切哀悼,并稱自她失蹤以來,學校一直與家屬保持密切溝通,全力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工作。
據知情人士透露,曉晴當天曾用手機給家人發過短信。當時她身穿橙色上衣和深色褲子,于5月1日深夜12點左右朝百色的冬筍路方向走去。知情者還提到,曉晴當時似乎已有輕生念頭。為了了解真相,我們需要從她的遺書和絕筆信中尋找答案。
媒體報道
遺書內容曝光
媒體公布的遺書內容顯示,曉晴留下了一句簡短卻令人心碎的話:“我走了,遇見你們真的很開心,但我真的撐不下去了,或許我們再也不會相見!”
從這些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內心的絕望和痛苦。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歷,會讓一個尚未真正踏入社會的花季少女如此決絕地選擇離開呢?
艷君遺言
此外,曉晴還寫了一封長篇絕筆信。信中提到,家庭爭吵讓她身心俱疲,甚至有時還會發生肢體沖突,這使她感到極度恐懼。
她在信中回憶哥哥離開后的日子,充滿自責與悔恨。她將所有密碼都設置成哥哥離世那天的日期,希望家人停止爭吵,最后祝愿他們身體健康,不要為她的離去而難過。她聲稱自己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陪伴父親和哥哥。
艷君遺書
從曉晴的照片可以看出,她是一個乖巧懂事但又涉世未深的女孩。她還未體驗到這個世界的精彩與繁華,內心就已經被最親近的人傷害得遍體鱗傷。
長期的心理壓力和家庭氛圍的緊張,最終導致她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媒體報道的知情人——曉晴表哥的描述,來了解她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艷君宿舍
網曝悲慘身世
曉晴的表哥表示,曉晴從小命運多舛。幼年時父親去世,母親很快改嫁,她一直由大姨撫養長大。
有網友爆料,曉晴已經被抑郁癥困擾了整整五年,卻鮮有人知曉她的真實想法。如今突然離世,讓人倍感心痛。作者回應稱,爆料者確實了解內情,曉晴無父無母,實在令人同情。
李艷君
許多表面乖巧的孩子,內心早已千瘡百孔。家庭矛盾、學業壓力以及在學校可能遭受的排擠,都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盡管他們總是嘴上說“我沒事”,但每個夜晚或許都是他們在被窩里偷偷哭泣的時候。
網友們對此也紛紛發表看法,認為社會、家庭和學校都應該更加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一味關注課本知識和考試成績。
網友評論
一位疑似學校老師的網友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提到去年接手一個班級時滿懷熱情,但僅僅一個月就被學生的情況搞得幾近抑郁。班上24名學生中,有兩位來自單親家庭,五位父母離異,還有五位家長殘疾。這種狀況讓他感到無比無奈。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除了張曉晴,還有哪些青少年同樣面臨嚴重的心理困擾呢?
網友評論
當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
每年9月10日不僅是教師節,還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到2025年,我們將迎來第22個預防自殺日。
數據顯示,15歲至19歲的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殺占據重要比例。根據報告,我國15歲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人數占總自殺人數的三分之一。
以上信息來源于|世界預防自殺日|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進與退中找到平衡 |云南網
就在2024年10月,四川南充某縣的一所高中發生了一起悲劇。一名18歲的學生在學校內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警方調查顯示,這位名叫李強的學生平時沉迷游戲,被老師發現攜帶多部手機,精神狀態萎靡,長期睡眠不足。
他的尸體是在學校寢室的簡易棚區域發現的,懸掛在棚頂的鋼管橫梁上。警方提取的現場鞋印與李強的鞋子一致,因此認定為自殺。
警方進一步調查發現,李強并未與同學發生沖突或遭遇校園欺凌。相反,他的好友透露,李強生前多次與家人發生激烈爭執。
網友評論
結語
像廣西的張曉晴和四川的李強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這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與生命相比,學習成績并非最重要的事情。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應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我們要以這些事件為鑒,及時采取措施,防止事態惡化,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圖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