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而竹,更是這品味中的重重一筆。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幾經狂暴驟雨,寧折不易彎。它盡顯婆娑疏落的畫意,抒發著文人雅士的高清舒雅,在中國傳統園林中有著難以抹去的重要作用。
花朵嬌嫩易謝,松柏沉悶且寬厚,
唯有幾排清秀的竹,
能讓居所在四季中都不失雅色吧。
那揉在骨子里的傲氣,
更是浸養了居住者的身心。
在立夏時分,整片竹林都已經舒展開來,在風中輕晃搖曳。人穿行在簌簌的竹聲中,思緒似乎能上接遠古,聽見風里來自祖先的叮嚀。
到了烈日烘烤的三伏天,正是竹深避暑時。“萬竹林中草縛庵,溪聲隱隱隔云嵐。日長客去收經卷,一枕清風睡正酣”。當置身在竹海的青綠時空中,不論是身體,還是心境,都借輕柔綿長的竹林風得以凈化。吐了炎夏城市中積攢已久的濁氣,雙眼不必被五光十色糾纏,只余下淡雅的綠意。
疏疏斜陽疏疏竹,千竿萬竿皆是人世的悠遠。暫且從滾滾紅塵跳脫出來,在竹海間安撫身心,靈魂才能充分舒展,感受萬物,徜徉天地。當身心沒入竹林深處,才知道為何古往今來,人們總能在竹海中參透古雅禪意。
早在5000年前,華夏的先民們就唱著歌謠走進了竹林,他們伐斷修竹,制成武器,在塵砂飛揚的黃土地上追逐走獸,獲得了最早的生存資本,也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漫長征程。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一首《彈歌》寥寥八個字,記錄的是中國人與竹子宿世的緣分。不僅如此,古人見竹亦如見君子。在文人雅士眼中,竹子是人格化的。他們往往以竹入詩畫、以竹造幽境、以竹喻品性。
在王維的屋舍旁,竹是“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高雅;在蘇東坡的人生道路上,竹是“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在鄭板橋的詩畫里,竹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
中國文人在竹子身上發現了更深層次的精神品質,也發現了自我。
有時我們會恍然感到,竹子本身就是一位身著青衫的雅士,瀟灑恣意地負手而立,就把生而有節、虛懷若谷、寵辱不驚的東方品格都寫在了那里,引領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它用自己清瘦的筋骨,點亮了千百年的時光,在無數詩行書畫中熠熠生輝。
季羨林曾引用過日本學者巖山三郎的幾句話:“西方人看重美,中國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歡玫瑰,因為它看起來美,中國人喜歡蘭竹,并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美,而是因為它們有品。它們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種精神的表現。這種看重品的美學思想,是中國精神價值的表現,這樣的精神價值是高貴的。”
竹子,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民族理想與民族性格,融入了中華兒女的基因血脈,成為了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愛竹,人們愛它的雅,可也愛它的俗。春雷一響,春筍最當時,冬雪一落,冬筍燉咸骨,夏日一曬,竹鞋履不停,秋風一送,竹林思華年。一來二去,春夏秋冬,竹子的俗,總能提醒你,人活著,還是要接點地氣。
愛竹,當愛它的雅俗共賞。山上觀景堪稱雅,山下落腳可謂俗,不要因為追求精神的雅而舍棄生活的俗,也不要沉溺于生活的俗而忘了享受精神的雅。
說明|本文為詩意生活美學編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謝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