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學書法時,會牢牢記住“取法乎上”的原則,認為只要是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師,他們的字就都值得學,沒有什么禁忌。其實不然!一方面要“取法乎上”,另一方面還要牢記“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適合自己”等其他原則。
否則練上很長時間,功夫沒少下,結果書藝進步緩慢,甚至還誤入歧途,難以挽救。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根據數十年書法學習和創作的經驗,在1926年時寫成了一篇名為《書法指導》的文章,于1926年12月3日發表在清華大學《清華周刊》第26卷第9號392期上。
在此文中,他詳細說明了有哪些書家不適合我們去學,原文為:“(書法)入手很難,所以最初就要謹慎,不可走錯了路。最不應該模仿的,依我看來,約有四派。一、趙子昂、董其昌……二、蘇東坡……三、柳公權……四、李北海……最初的時候,不要走錯了路,趙、董、柳、蘇、李幾家,最不可學。用為幾十種模范中的一種,尚還可以,起初從他們入手,以后校正困難。頂好是把他們放在一邊,不學才對。”
不夸張地說,很多書友都“中招”了,畢竟李邕、柳公權、蘇軾、趙孟頫、董其昌都是大師,“柳楷”“趙體”的影響力又那么大。梁啟超為何對這幾位成見那么深呢?他自己進行了解釋。
不能學趙、董二人,是因為“這一派,清初很為流行,并不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學。若從這派入手,筆力軟弱,其病在嫵媚圓滑,無丈夫氣。中了這派的毒,很不容易改正。”也就是說難度大,還容易出現用筆孱弱、風格俗膩的弊病。
不可學蘇軾,原因在于“這一派,喜歡用側鋒,東坡固然好,學他就不行。若從這派入手,筆鋒偏倚,其病在于庸俗。至多學出一個水竹村人——徐世昌,翰林字,總統字,但是不行。”即養成不用中鋒的習慣,導致庸俗。
不能學柳公權這一說法很令人詫異,但梁啟超自有道理:“這一派,干燥枯窘,本身雖好,學之不宜。我常說柳字好像四月的臘腸,好是好吃,只是咬不動。學他的人,一點不感樂趣。學字本為娛樂,干燥無味,還有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說柳字過于嚴謹,不容易出帖。
李邕也不可學,因為在于:“這一派,向來人很贊美,稱為‘王龍躍,李虎臥’。唐時尤為有名,但是亦不可學。若從這派入手,其病在偏,與蘇派同一流弊。東坡本學北海,但北海稍為平正厚重些。”與不能學蘇軾一樣,愛用側鋒。
對于梁啟超的說法,您有什么評價和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