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崗巴營楊合成營長
王吉友
楊合成營長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舉手投足,卻始終鮮活地跳躍在我的記憶深處,從未有一刻遠離。他的離去,是那么突然,又是那么令人痛心疾首。英年早逝,67歲的生命戛然而止,肺癌與肝癌的雙重折磨,無情地將他從我們身邊奪走。而這病魔的根源,很大程度上與他在西藏高原那長達15年的戍邊歲月緊密相連。那片神秘而又嚴酷的土地,見證了他的青春熱血,也悄然埋下了病痛的種子。
他來自河南長葛縣,1957年,在新中國蓬勃發展的浪潮中誕生。1975年,懷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對軍旅生涯的憧憬,他毅然投身綠色軍營。僅僅三年之后,憑借著自身的努力與出色表現,他提干成為一名光榮的軍官。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烽火燃起,他毫不猶豫地奔赴戰場,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立下戰功。這段戰火洗禮的經歷,鑄就了他堅毅果敢的性格,也成為他軍旅生涯中熠熠生輝的篇章。
1980年9月,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我考入成都陸軍學校。那時,我在地方學生隊,而他在戰斗骨干干部隊。初見他時,他身著筆挺的干部服裝,腳下一雙锃亮的皮鞋,身姿挺拔,英氣逼人。而我們,穿著樸素的戰士服裝,站在一旁,心中滿是對他們的尊重與羨慕。那種來自戰場的威嚴與榮耀,仿佛一層光環,圍繞在他們身邊,讓我們這些初入軍校的學員,心生敬仰。
兩年之后,他率先畢業,奔赴西藏日喀則軍分區邊防五團,投身祖國最需要的邊防一線。而我,在1983年10月,也踏上了這片神圣的土地,被分配到日喀則軍分區邊防二營——即崗巴營任排長。此時的他,已經成長為邊防五團的一連之長。雖然我們身處不同的單位,但都堅守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艱苦地區,為祖國的邊防事業默默奉獻。那片高寒缺氧的土地,條件極為艱苦,狂風肆虐,冰雪皚皚,但我們心中的信念,如同高原上的格桑花,堅韌而頑強。
1984年,西藏軍區籌備八一大比武,這是一場展示軍人風采與軍事素養的盛會。邊防五團積極響應,成立體工隊,而軍事素質過硬的楊合成,被委以體工隊隊長的重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集訓工作中,精心組織,嚴格訓練,期望帶領隊員們在比武中取得優異成績。然而,命運卻在此時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1984年入伍的河南偃師兵,在訓練結束后去后勤部老鄉處玩耍,一場意外突然降臨。一個兵用汽油桶倒汽油清洗衣服油漬,而另一邊,有人正用汽油爐子燒水,瞬間,汽油被引燃,火勢迅速蔓延。由于當時氣壓的作用,門窗緊閉,外面的人雖奮力砸門窗救援,但屋內的六個兵還是因呼吸道嚴重燒傷,陷入生死危機。盡管軍區總醫院和分區八醫院緊急派遣醫生趕來救治,但在這海拔四千七百米、氣候惡劣的邊防五團團部,醫療條件終究有限,最終,四個年輕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這片土地上。這場悲劇,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鎖,套在了楊合成的身上。按照原計劃,大比武結束后,他將由連長越級提為團副參謀長,可如今,因為這起事故他負有領導責任,不但晉升無望,反而被行政降為副連。命運的急轉直下,并沒有擊垮他,他默默承受著這一切,依舊堅守在崗位上,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工作。
1989年,機會再次降臨,楊合成憑借著扎實的軍事功底和出色的領導能力,調任崗巴營任副營長。兩年后,他被提拔為營長,此時的我,在營部擔任軍務參謀,后來又到塔克遜二連任連長,從此,我們有了長達五年的上下級情誼。在這五年里,他于我而言,既是嚴厲的上級,又是貼心的兄長。他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處理上下級關系時的巧妙智慧,都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成為我學習的榜樣。邊防生活,單調而枯燥,沒有城市的繁華與喧囂,有的只是無盡的寂寞與孤獨。為了活躍氣氛,我們時常舉行打靶比賽,大家都憋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在訓練場上揮灑汗水,展現軍人的豪情壯志。崗巴營,這片承載著光輝歷史的土地,1965年12月,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被國防部命名為“高原紅色邊防隊”,江澤民主席在日喀則接見查果拉哨所官兵時,欣然題詞:“雪山紅旗,永放光彩”。2016年8月,我們的統帥簽署中央軍委命令,授予崗巴營“高原戍邊模范營”稱號。這份榮譽,是對所有在崗巴營奉獻青春的官兵們的最高褒獎,也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
人生,本就是一場聚散無常的旅程。1994年,我到崗巴營任政治副教導員,然而不久之后,楊營長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提升為日喀則軍分區直工科科長。他在新的崗位上,同樣干得有聲有色,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與充分肯定。可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1995年8月,他前往崗巴邊防站下工作組。由于在崗巴營擔任營長期間,與崗巴邊防站的人員往來密切,都是熟人。那時,部隊里偷偷打麻將的現象時有發生,他也未能免俗,和幾個熟人玩了幾把麻將。這本是一次普通的娛樂活動,卻成為他一生的遺憾。有人向上級反映了此事,半年多后,他再次被降職,調到亞東縣人武部任后勤科長。而我,也在此時被提升為亞東縣人武部軍事科長,命運的絲線,再次將我們緊緊纏繞在一起。
亞東縣,在西藏算是氣候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低海拔形成了獨特的小氣候,亞東河穿城而過,人武部就坐落在河邊。閑暇時光,我倆常常沿著亞東河漫步,河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訴說著我們的心聲。我們時常探討古人所說的“命中若有總歸有,命中沒有莫強求”,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我們在彼此的交流中尋找慰藉,也更加堅定了對生活的信念。
1997年,他選擇轉業,回到了河南長葛,開啟人生新的篇章。1998年,我也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擇,干部復員回到陜西渭南。回到地方后,雖然相隔甚遠,但戰友之間的情誼,如同陳釀的美酒,愈發醇厚。因戰友兒子的婚禮,我們曾相聚兩次,每一次重逢,都有說不完的話,回憶著往昔的崢嶸歲月,感慨著時光的飛逝。后來,楊合成營長和蘇海河教導員、張文清副營長發起崗巴營戰友在云南聚會。2023年八一,一百多名戰友從五湖四海奔赴云南,共赴這場青春的約定。然而,他卻因身體欠佳,未能如愿出席。我深知他的遺憾,于是,我代表他向到會的戰友們問好,將他的思念與祝福,傳遞給每一位曾經并肩作戰的兄弟。
如今,楊合成營長已經離開我們一年了。但他的身影,始終在我的生命中穿梭。他的堅韌、他的擔當、他的情誼,都深深烙印在我的靈魂深處。在人生的長河中,他如同一座明亮的燈塔,為我指引方向;又似一股溫暖的力量,給予我前行的勇氣。他留下的,是永遠也抹不去的戰友愛、兄弟情,這份情誼,將伴隨我一生,直到永遠。
2025年5月1日夜于銅川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王吉友:1963年2月生,陜西蒲城人,大學文化程度,曾在西藏部隊服役19年,少校軍銜。退役后從事新聞工作24年,曾擔任《西北信息報》社深度報道部主任。198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散文、小說作品刊發報紙、雜志和網絡。出版有散文集《留著雪漬的腳印》。
作者:王吉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