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碗碗腔演出現場 受訪者供圖
2025年“五一”期間,在陜北綏德縣合龍山景區,一出陜北碗碗腔古裝戲《白狗記》與觀眾見面。該劇由綏德中老年群眾文化藝術團演出,講述明末時期,陜北某地孫白良偕妻子、老母一家三人和白狗離家逃荒。途中孫白良嫌母拖累,將其母推下山崖,又要賣妻逼妻夜逃。幸得忠義白狗為母尋食,巧遇王忠義相救,婆媳重逢。后白狗懲惡救主,孫白良大逆不道受到懲罰。全劇從人性的角度,弘揚了尊老孝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演出現場,觀眾跟著劇情落淚、歡笑。專程趕來觀看的安先生表示,自己小時候聽老人們說村里唱過泥疙瘩戲,就是陜北碗碗腔,但自己從來沒看過。此次看到用陜北方言呈現的本土劇種,既新奇又親切,希望該劇種能更廣泛地傳播,讓陜北碗碗腔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的 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約有三分之一僅由單一專業劇團傳承,這些劇種被稱作稀有劇種。回看 2018年公布的全國戲曲普查數據,陜西現存戲曲劇種 26個,包括秦腔、眉戶在內的發展相對穩定的戲曲劇種有7個,發展一般的戲曲劇種有 12 個,僅有1個演出團支撐的戲曲劇種有7個。當一個戲曲劇種僅有一個專業劇團在傳承時,則被稱為“天下第一團”。陜西作為戲曲大省,成熟的戲曲劇種多集中于關中和陜南地區。陜北長期沒有屬于自己的地方大戲。記者了解到,在陜北除了晉劇、秦腔整體發展比較穩定,蒲劇、陜北道情等其他主要在陜北流布的劇種多呈現劇團數量、從業人員、可演劇目、演出活動、流布區域“五少”的局面。
綏德中老年群眾文化藝術團,是目前唯一的陜北碗碗腔專業劇團。陜北碗碗腔在保持碗碗腔基本風格的同時,其念白以陜北話為主,區別于以關中方言定調的渭南碗碗腔,在藝術表現上又融合了陜北民間音樂與晉劇的表演特色。此次《白狗記》的演出,使得多年失傳的陜北碗碗腔重新進入公眾視野,為陜西瀕危劇種的傳承與演出增添了新的活力。
關于陜北碗碗腔如何重獲新生,綏德中老年群眾文化藝術團團長張勇表示,該劇種在清中后期就在陜北民間流傳,以綏德為中心,輻射周邊米脂、清澗等地,常以皮影的形式演出,唱腔受關中碗碗腔及晉劇影響較大,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藝術特色。常演劇目有《大鬧天宮》《火焰山》《張三姐下凡》《白狗記》《包公案》等。新中國成立后仍舊活躍在陜北城鄉,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破四舊”中毀于一旦。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又有綏德民間藝人以皮影的形式短暫演出,往后的三十余年,處于失傳狀態。
出于對戲曲文化的熱愛及成長記憶的影響,張勇多年來不斷深入民間,對僅存的陜北碗碗腔老藝人進行走訪,并查閱各類資料,調查研究,與老藝人們一起回憶,寫出了考證史論《陜北碗碗腔考略》。近年來,在張勇的組織下,經過專人廣泛收集、挖掘,重新整理音樂唱腔和劇目資料,由其親自編劇的全新陜北碗碗腔劇目《白狗記》被重新搬上舞臺。這不僅讓幾乎被遺忘的陜北碗碗腔重見天日,還是第一次把皮影戲陜北碗碗腔搬上大戲舞臺演唱。
據了解,綏德中老年群眾文化藝術團是一群已經退休和即將退休的中老年人自愿組合、自費自營的藝術社團,平均年齡已超 60歲,最小的也年過五旬。該藝術團常年活躍在綏德城鄉的基層,以惠民演出的形式服務廣大群眾。《白狗記》自2023 年啟動排演至今,已演出四十余場。該劇白狗的扮演者閆曉琴表示,自己在表演中全憑悟性領悟角色特性,盡可能以最好的狀態把故事講好,把角色演好,也希望陜北碗碗腔在艱辛恢復后能夠有更多平臺和機會演出,以便得到真正傳承。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在接受采訪時說,地方稀有劇種代表了本地域的藝術品質和人文精神,但相對于演出團體數量多、受眾范圍較廣、發展勢頭相對較好的劇種而言,更多本土稀有劇種存在發展不平衡、傳承機制斷層、傳播渠道狹窄等問題。2006 年5月 20日,陜西東府碗碗腔和山西孝義碗碗腔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獲新生的陜北碗碗腔也急需專門的經費及政策支持,早日加入非遺保護的行列,得到更科學、全面的傳承保護。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齊敏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姜 瓊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