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上海松江的廣富林遺址文化公園人流如織,其中全新開放的古建筑集賢坊里,一場沉浸式音樂劇《小城之春》更是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光顧。在這個600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筑里,一群年輕人上演了費穆執導的電影《小城之春》里的故事,陽光從古宅天窗里射入一縷縷光線,劇中人要沖破一切束縛走出舊宅去擁抱陽光和希望的苦悶糾結,在這個場地里有著非常妥帖契合的獨特感受。
5月8日,已經在假期連續上演10場的《小城之春》迎來了一場特別的演出。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承辦的第十三屆上海市優秀民營院團展演,以這部作品作為開幕演出,展現了上海民營院團嘗試文旅融合模式的創新探索。
在之后的兩個多月時間里,還將有19個劇團參與的15臺演出(包括14臺大戲劇目和1臺小戲節目),涵蓋了不同類型的音樂劇、話劇、滬劇、昆曲、兒童劇、黑光劇、音樂會、打擊樂、舞蹈、雜技等10余種藝術形式參與此次展演,再一次展現出上海民營文藝院團的蓬勃力量。
順應市場,探索文旅融合新賽道
在今年的展演劇目里,原創作品占比75%。而對市場更為敏感的民營院團,開始探索文旅融合實景演出的新賽道。
在上海廣富林遺址文化公園古宅里上演的沉浸式音樂劇《小城之春》,在五一的演出場場爆滿,正計劃成為實景駐場演出,每周末和節假日都定期上演。每場60位觀眾,160元的票價還包含茶水,這讓很多來到廣富林的游客,有了更多的文化選擇。“票房收入+景區引流”雙贏模式,成為這一駐場演出的探索目標之一。
該劇制作方上海現代人劇社社長張余介紹,選擇《小城之春》在這個古建筑里演出,是因為古宅的氣質氛圍和劇情十分貼合,觀眾一走進這個場域,心就會靜下來,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而且當年費穆的電影和松江也有非常多的淵源,影片中很多城墻的鏡頭,就是1948年在松江拍攝的。現在這臺演出,也如同讓《小城之春》回到了松江。
“我們一直在講建筑可閱讀,其實我想建筑也可戲劇,建筑也可潮流。”張余表示。這次嘗試既是戲劇和建筑本身做結合,也是文旅融合的一次嘗試。未來也會考慮讓這臺演出走出古宅,在廣富林的河道、園林等更廣闊的空間里進行。
上海開心麻花此前已經有多部作品在商業體駐演。此次又有一部音樂劇《夏洛特煩惱之逆轉未來》以文旅融合形式穩步強勢推進,在楊浦合生匯演藝新空間駐演。演出空間里,懷舊的校園大門、雙杠器械,還有售賣八九十年代零食的小賣部,各種精致細節復古還原西虹市中學場景,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此外,新空間演出也突破傳統劇場模式,通過三面臺的觀演關系,帶給觀眾多視角下的零距離互動體驗。
目前,這臺演出成為Z世代觀眾熱衷的打卡爆款,首輪預售票24小時即售罄。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今年已經走出上海,落地蘇州中心商場和紹興上虞曹娥里十三弄景區,從2025年5月開啟長期駐演。
劇團年輕化,探索創新科技賦能
在今年的民營展演中,入圍的4部音樂劇大多都是年輕主創團隊。一批年輕的民營院團逐漸涌現,為劇團帶來更多現代技術,甚至嘗試科技賦能,為演出帶來新的質感。
由云朵音樂劇團出品制作的原創音樂劇《山海經》曾入圍“演藝大世界”華語原創音樂劇展演,該劇以神話為藍本,融合非遺皮影、京劇打戲與多媒體技術。劇中皮影橋段由傳統手藝人表演,打戲靈感源自經典京劇《三岔口》,配合多媒體實時投影。該劇打造合家歡劇目,一經開票即售罄,成為年輕觀眾的熱門選擇。
繆時文化出品的音樂劇《嫌疑人X的獻身》改編自東野圭吾推理小說,以懸疑題材和舞臺效果破圈。在上海大劇院的大舞臺上,多層舞臺與燈光特效構建多重時空,明暗遮擋、光影重疊等舞臺技術突破,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多媒體和多元化的音樂風格,使觀眾從多感官上身臨其境,沉浸其中,目前已經在全國多地演出累計超過一百場。
此外,安可藝術團的音樂劇《我在你的未來》2.0版采用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結合手法,通過積木造型舞臺設計快速切換場景,燈光與積木變化營造時空流轉意象。創星劇團的黑光劇《漫游太陽系》利用紫外線與熒光顏料營造魔幻視覺,演員隱形操控道具模擬太空失重,結合互動實驗與歌舞元素實現寓教于樂。
原創集中展演,傳承經典煥新
和往年一樣,一批原創新劇同樣在展演平臺集中亮相。
上海光啟話劇藝術中心的滬語話劇《謝謝儂愛我》通過幽默與溫情的敘事,以兩位中老年病人的黃昏戀為主線,探討子女對父母再婚的矛盾態度。
上海小韋伯劇團的海派話劇《小花園電話亭》根據上海最后一座公用電話亭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上海老人堅守公用電話亭29年的感人故事,展現老齡化社會中個體生命的堅韌與城市溫情的延續,折射出上海的城市精神與市井文化。
上海上藝戲劇社的原創話劇《繡夢》以“2024感動上海年度人物”郭秀玲的故事為原型,以西藏氆氌工藝振興為切口,旨在以榜樣的力量傳遞“即使身處逆境,也要以匠心織就未來”的精神內核。
上海彩芳滬劇團的原創滬劇《萬馥香》以軍綠色舞美與《紅梅贊》主旋律融合,展現60年代空政文工團復古氛圍。
一批經典老戲也在精心重排后登場。上海文慧滬劇團的滬劇《深秋的淚痕》是為祝賀該團藝術總監楊音滬劇生涯50周年復排的經典劇目。該劇的舞臺場景將還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風貌,音樂既保留傳統韻味又融入現代元素。
上海新東苑滬劇團的滬劇《金繡娘》以“叫得響、留得下、傳得開”的決心,今年帶來該劇的“孵化精華版”,對劇本、表演、舞美燈光和多媒體等全方位進行了調整和提高。
昆劇《玉簪記》由健圖劇社復排,保留傳統戲曲精髓的同時融入現代舞美設計,吸引年輕觀眾。海鄰爵士樂團的音樂會《海上蘭調·旋律中的母親節》則由歌手紀曉蘭演唱諸多膾炙人口的金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