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在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中舉的殿試卷,他4歲便入私塾讀書,11歲時 父親去世后他跟隨姨母讀書。17歲時中秀才,22歲就考中了舉人,25歲由光緒欽點為第二甲三十四名,高中進士郎。
聽說過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考到了五十四歲才考中,而蔡元培 年僅25歲就高中進士,可見其才學之高。
要說北京大學歷史上哪位校長最為后人推崇、最德高望重,非蔡元培莫屬,他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將北大建設成“學術的海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正因此,蔡元培被尊為北大“永遠的校長”。
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同治時期, 蔡元培自幼聰慧過人, 每日黎明,他便在油燈下背誦《百家姓》,在母親病榻前點燈讀《禮記》。
當時的他,沿著傳統士人軌跡成長,卻處處顯露出與眾不同。 十七歲考取秀才后,他以 “怪八股” 聞名,擅用周秦諸子典故破題,又在制藝文章里暗藏新思。
他于1892年光緒年間赴京參加殿試,此時的他年僅25歲,而此時的清王朝正處于 內憂外患之際, 但他懷揣著報國之志,踏入考場,面對 “西藏的地理位置” 這一策論題目,他揮毫潑墨,洋洋灑灑。
文中詳細闡述西藏的地理形勢,分析地理因素對軍事防御和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強邊防等建議。這份答卷,內容扎實,見解獨到,是他多年學識沉淀的展現,也體現了他對國家大事的深切關注。
從此卷上的字跡來看, 體以楷書為基礎,又巧妙融入行書筆意,打破了傳統 “館閣體” 的呆板。
字形稍向右上方傾斜,左右結構的字高低錯落,豎畫微凸,使每個字都充滿生氣與立體感。在筆法上,蔡元培藏鋒起筆,行筆以中鋒為主,提按變化豐富,轉折處方圓并用,筆畫剛柔并濟,富有韻律感和動態感。
從翰林院編修到推行新式教育,蔡元培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他辭官南歸,在紹興中西學堂推行新式教育,親自教授日文與格致學,允許學生討論新思想,這一系列舉措,在當時無疑具有開創性。
而在教育改革過程中,他所展現出的突破傳統、勇于創新的精神,也映射到他的書法創作中,使其能夠突破 “館閣體” 的束縛,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開啟了他教育生涯的高光時刻。他提出 “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廣納賢才,推動學術繁榮。也 正因此,蔡元培被尊為北大“永遠的校長”。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