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中等職業學校的非遺苗繡培訓中心,傳統與現代的光影正在交織流轉。鏡頭前,苗家學子身著改良刺繡服飾翩然轉身,蠟染的云雷紋在補光燈下泛起粼粼波光;鏡頭后,來自廣東省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的“組團式”幫扶教師鄧軍文,正耐心指導著學生調整展示角度、講解產品特色。
這位跨越1400公里山海的職教先鋒,自2021年扎根武陵山區,將東莞先進職教經驗與松桃非遺傳承深度融合,依托“青藍工程”,通過“帶團隊、建體系、創模式”的進行立體化幫扶。
在他的帶領下,松桃職校實現從傳統技藝傳習到現代職教體系的驚艷蛻變——作為負責人,不僅斬獲貴州省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同時,以主要參與人的身份,連奪省級職教成果二等獎、市級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書寫了東西部職教協作的生動范本。
“組團式”幫扶教師鄧軍文。
多方協作:從“輸血”到“造血”,激活內生動力
在推進東西部教育協作的宏偉藍圖中,鄧軍文深刻體會到,只有激發西部職業教育的內在活力,才能確保幫扶成效達到最大化。他秉持“多方聯動、協同發展”的核心理念,構建了跨越時空的職業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促進了教育幫扶由傳統的“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轉變。他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成了東莞市紡織服裝學校與松桃職業學校的緊密合作,建立了富有成效的“月輪換”教師幫扶機制。每一位前往松桃的東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造血”工程的實踐者。他們通過“一場專業講座、兩到三次教研活動、一次公開示范課”的標準化幫扶模式,將東部地區的先進教學理念與方法精準“嫁接”。同時,創新推行“二對一結對”計劃,即由兩名東莞骨干教師共同幫扶一名松桃教師,在“三磨教研”(磨練教學設計、磨練課堂實錄、磨練企業案例)的深度實踐中,實現了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鄧軍文還整合校企資源,邀請行業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同參與教學改革。通過產教融合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技能,讓教師在產業一線積累經驗。在多方協作下,松桃職校逐漸形成了“教師有專長、學生有特長、專業有特色”的良性發展格局,真正實現了教育幫扶從“輸血”到“造血”的質變,為西部職業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服裝制作與工藝專業教師胡曉龍對此感受頗深:“鄧老師每周都會帶領我們開展‘三磨教研’,從磨教學設計、磨課堂實錄到磨企業案例,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精心指導。”在鄧軍文的帶領下,一年來,兩地教師積極開展聯合教研,成功開發出《服裝設計基礎》《針織鞋面制板實務》等教材。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更培養出12名既擅長授課、又精通技術,還懂得運營的復合型青年教師。如今,這批“種子教師”已牽頭組建起銅仁市名班主任工作室、省級名師工作室等多個教科研團隊,成為推動當地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
非遺苗繡培訓中心。
非遺傳承:讓苗繡“活”在當代,綻放時代光彩
松桃苗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因人才斷層而面臨失傳危機。鄧軍文一抵達松桃,便迅速與當地教師攜手合作,將苗繡技藝巧妙融入服裝設計課程。他以“非遺+時尚”為核心理念,帶領學生深入挖掘苗繡圖騰的文化內涵,將其與現代時裝設計巧妙結合,創作出10個系列、近100件精美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在省級比賽中脫穎而出,斬獲大獎。
“苗繡不僅是技藝,更是苗族文化的基因。”鄧軍文常常這樣強調。為了讓苗繡真正“活”起來、“火”起來,他積極推動學校建立“四中心兩室一基地”產教融合平臺,涵蓋設計、制作、直播銷售全鏈條。該平臺每年能孵化100余名非遺產業鏈人才,學生們設計的苗繡飾品通過直播渠道銷往全國各地,既傳承和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又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24年12月,在鄧軍文的全力推動下,松桃職校吳仙花老師領銜的“貴州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這個承載著非遺傳承與職教創新使命的平臺,成為東西部教育協作的又一標志性成果。吳仙花老師難掩感激之情:“鄧老師帶來的不僅是東莞前沿的職教理念,更打開了苗繡傳承的全新視野。過去,苗繡技藝僅靠老一輩口傳心授,如今在系統化課程培育與直播電商的賦能下,這項古老技藝不僅走進了課堂,更通過屏幕走向全國,讓苗繡之美真正‘活’了起來!”
“三階賦能”:構建職教成長體系,培育教育尖兵
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浪潮中,青年教師的成長關乎行業未來。鄧軍文憑借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精心構建起一套“基礎賦能-實踐錘煉-創新引領”三階培養體系,為青年教師鋪就了一條系統化、科學化的成長路徑。
這套體系精準聚焦不同階段教師的發展需求,實施差異化培養策略。對于初入職場的新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能力特訓,通過沉浸式課程學習與大量實操演練,幫助他們快速掌握前沿教學技術,站穩三尺講臺;對于骨干教師,則積極對接產業集群資源,搭建校企合作橋梁,讓教師深入行業一線,及時將最新技術與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同時,選拔教學尖子參與東西部協作課題研究,通過跨區域、跨學科的思維碰撞,充分激發教師的創新活力,有效提升其學術研究水平。
研討會。
“教育幫扶不是替代,而是點燃火種。”鄧軍文始終堅守這一理念。松桃青年教師陳鎮便是該培養體系結出的碩果。在鄧軍文的悉心指導下,陳鎮實現了從普通教師到教學領軍者的華麗蛻變。如今,他不僅能夠獨立帶領教學團隊,更成功創建省級名師工作室。憑借創新的教學模式與卓越的管理能力,他推動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躋身省級優質專業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立項的省級教育規劃粵黔專項課題,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方向,真正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教育隊伍”,讓教育幫扶的火種在松桃持續發光發熱,照亮更多青年教師的成長之路。
山海回響:匠心筑夢向未來,共繪教育新篇
多年的幫扶工作,鄧軍文見證著松桃職校的華麗蛻變:苗繡非遺陳列館里,精美的苗繡作品訴說著文化傳承的故事;莞銅協作紀念廣場上,見證著東西部教育協作的深厚情誼;服裝設計專業成為省級特色專業,畢業生年均薪資增長40%,這些都是教育幫扶結出的碩果。而最讓他欣慰的,是學生們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以前他們羞于展示苗繡,現在能自信地說‘這是我們民族的時尚’。”
2022年8月,他主動請纓赴沿河中職開展幫扶工作;2024年2月,又再次請纓回到松桃中職。當被問及幫扶工作的意義時,鄧軍文指向校園里寓意“莞銅同心”的“鼓舞”雕塑,堅定地說:“教育協作就像這四面鼓,需要東西合力、校地同頻。我們種下的不僅是技能之樹,更是文化自信之根。”在教育幫扶的道路上,鄧軍文正以匠心堅守初心,用行動踐行使命,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前行。(圖/文 龍正舟、張歡、文木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