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紐約郵報》等媒體5月1日報道,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的女兒菲比·蓋茨在一檔播客節目中透露,自己的父親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
具體表現為:當她帶著男友回家時,父親會感到「社交恐懼」。
比爾·蓋茨在2025年新出版的自傳《源代碼》中卻這樣描述道,“如果我在當今社會長大,我可能會被診斷出患有孤獨癥譜系障礙(ASD)。”
到底是阿斯伯格還是孤獨癥譜系障礙?兩者有什么異同?
這還真的是個值得所有患者及家庭了解的問題。
在2013年發布的DSM-5中,阿斯伯格綜合征正式被納入孤獨癥譜系障礙(ASD)的廣義診斷范疇。
大家應該注意,這個改變絕非簡單的術語替換——它標志著醫學界從「缺陷模型」向「譜系模型」的躍遷。
診斷標準的演變史,本質上是人類對神經多樣性認知的進化史。
從「病態」到「去病理化」,從「矯正治療」到「為優勢賦能」。
現代診療指南更強調個體化支持,而非簡單分類和定義疾病。
沒錯,醫學不再執著于將心智異同裝入診斷的標準化模具,而是學會欣賞每個大腦獨特的連接方式。
說人話就是:我們開始嘗試理解、尊重和支持「神經的多樣性」,不再把它簡單定義為「患病」。
阿斯伯格被「裝進」了孤獨癥譜系障礙,很多已經診斷過的患者可能會疑惑,那我的診斷到底需要變化嗎?
我們把阿斯伯格和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異同整理成了一張表格,方便大家理解。
納入譜系,并不意味著「疾病變嚴重」,更不意味著「不需要干預」。
它是在提醒我們:從癥狀的輕重程度、發展歷程、患者的功能水平等出發,給予更精準的干預和幫助。
重復行為和社交恐懼在生活中很常見。
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時喜歡轉筆,抖腿,咬指甲,這種習慣可能會持續到進入社會。
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歡社交、懶得出門,一到人多的場合就緊張、難以適應等。
怎么進行正常和異常的判斷呢?
綜合以上表格我們可以簡單總結2點:
1、功能損害:
行為導致教育/社交/職業方面的實質性損害。
即因為癥狀影響了正常的學習、交朋友、日常生活。
2、發育軌跡:
癥狀始于嬰幼兒期(即使未被及時識別)。
即癥狀具備一定的生理基礎,需要進行詳細的臨床晤談、檢查檢驗進行診斷。
我們總結出的癥狀表格,永遠無法等同于鮮活、復雜的生命發展。
如果您或孩子的相關癥狀憑借表格難以自我判斷,安忻期待幫助您走出困惑,給您及時的、有效的幫助。
審核醫生:李蘇義插圖:金三兒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為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