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5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鋼骨”是這樣鍛成的》的報道。
4月28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國機集團中國二重德陽萬航模鍛公司班組長葉林偉,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宣讀倡議書。
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操作臺,操作那臺全球最高壓力等級的國產8萬噸模鍛壓力機;他耳邊,仿佛響起了國產民航客機首飛時的轟鳴,關鍵部件的“鋼筋鐵骨”正是自己的得意作品……
重劍初成 誰執鋒銳
且讓時光回溯到本世紀之初,當時中國機械工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有一道巨大的鴻溝擺在面前——缺少4萬噸級以上的鍛造成型能力。
高強度部件必須靠重壓鍛成。大型模鍛壓力機,對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起著重要作用,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標志。而當時,在世界范圍內僅有美、俄、法等少數國家擁有類似設備,最大鍛造等級為俄羅斯的7.5萬噸級。我國當時的航空模鍛件大多采用焊接結構,無法實現整體化,不能完全滿足大型飛機對綜合性能、可靠性和壽命的要求,嚴重制約了中國航空航天和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國之命脈,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建造8萬噸模鍛壓力機。這臺世界上最大的模鍛壓機,由當時的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現為國機集團中國二重)自主設計、制造并安裝在位于四川德陽的二重廠內。
葉林偉(左二)和團隊在8萬噸模鍛壓力機前。(受訪者供圖)
二重研發人員從零起步,不知吃了多少苦,艱難推動研制進度。與此同時,面對前所未有的操作難度,“世界之最,誰來操作”的難題也橫在了面前。
在號稱“重裝之都”的德陽,沉淀著共和國數十年來機械工業的技術結晶。二重與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共建鍛壓專業,雙方依托8萬噸模鍛壓力機的研制、生產工藝、生產技術等條件,采用“廠中校”模式共同實施人才培養,以期“項目建成,人才到位”。
出生于1986年的葉林偉就是接受培養的其中一員。
“我當時學的是建筑。老師不止一次地嘆息,我們的機械工業還受制于人。一聽說要為世界最大壓力機項目儲備操作手,我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決定改學鍛壓!”葉林偉回憶,在2012年經過層層選拔,自己從100多名鍛造工中脫穎而出,成為了8萬噸模鍛壓力機的首任操作手。
“我們要以8萬噸的力量,掙開卡脖子的‘鎖鏈’。”葉林偉暗自發誓。
重壓之力 誰衡重輕
8萬噸模鍛壓力機高達42米、總重量達2.2萬噸,通過液壓泵驅使高壓缸,能在瞬間產生高達8萬噸的壓力。在一次展示中,葉林偉操作如此巨力去壓生雞蛋,蛋殼破,蛋膜不破!
現場圍觀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哪里是壓雞蛋,這就是魔法!”
世上沒有魔法,只有無數次摸索和苦練。
面對這臺前所未有的“巨無霸”,工作原理、維修技術、工藝技術、操作規范都是空白。葉林偉面對全英文寫成、超過10萬個詞匯的液壓原理和電氣原理,硬是借助英文詞典,僅用一個月實現“零基礎”蛻變,高分通過嚴苛的技術考核,比專家評估提前了整整1年。
為摸索操作規范,葉林偉和團隊一次次試壓鍛制,一次次極限測試,編制了《8萬噸模鍛壓力機操作規程》,總結出十余項操作標準化手冊,大幅提升了關鍵工序穩定制造水平。
剛出馬,就得打C919國產大飛機研制的硬仗。
“真是時不我待,各項攻關的消息不斷傳來,一會兒材料突破了,一會兒技術突破了,壓力真的山大。”葉林偉說,起落架作為關鍵承力構件,要承受載重70多噸飛機落地的瞬間沖擊力,其難點有兩處,一是定位,二是溫度控制。
首先是定位。葉林偉帶領團隊,白天守著壓機數每個動作,聽液壓閥開合的聲音,看壓力表跳動的幅度,記滿了三大本筆記;晚上把原理圖鋪在床上,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這里要快0.5秒”“這個角度要偏2度”等記號。他們手上磨出了繭子,也摸出門道——壓機下壓時,眼睛要盯著模具接觸點,手腕跟著鍛件輕微晃動的節奏微調……
其次是溫度。1200攝氏度的坯料出爐,必須在20秒內完成所有動作。無數次嘗試后,在某一天的凌晨3點,團隊圍著剛出爐的坯料反復測試,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突然找到了參數臨界點,在6秒鐘內剛好完成鍛壓。看著成型的起落架鍛件,他們直接坐在地上笑了——這是C919的第一塊“硬骨頭”啊!
葉林偉和他的團隊,先后完成C919的起落架、垂尾、吊掛、中央翼、外翼機身、艙門等上百項關鍵件的研制生產,成功托舉了C919的啟航!
重器報國 誰當其時
除了C919,國機集團先后參與了“國和一號”“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白鶴灘、烏東德、長龍山水電機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煉化一體化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重器夢”托舉起“藍天夢”、更鍛造出“強國夢”。
平日里,葉林偉就像鄰家大哥哥,不善言辭,略帶靦腆。
而在技術上,他卻幾近“瘋魔”——
“原來某一項工藝極限要求是120秒,數據積累中最好的是100秒,比武時要求直接砍一半,60秒,行不行?我們一咬牙,行,然后憑經驗做到了,這項技術的規定以后就成了60秒。現在已經突破50秒了,甚至最快能達到43秒。”
他要求團隊必須聽懂重器“說話”:“液壓泵正常運轉是‘嗡嗡’聲,帶點‘滋滋’響是管道漏氣;模具接觸鍛件時,‘當啷’聲是定位準,‘吱嘎’一聲就偏了……”
苛刻嗎?
似乎有點。比之于操作手冊要求的精準值,他們的想法不是達標就好,而是精準一點,再精準一點,直至極限……也正是基于無數個葉林偉的努力,基于各行各業、層出不窮的極限要求,中國制造方能在技術封鎖中,擺脫各種掣肘,一飛沖天!
就在國機集團中國二重所在的德陽,一個嶄新的裝備科技城正在興起,這里生產了全國30%的火電機組、40%的水電機組、50%的大型電站鑄鍛件、60%的核電機組,發電設備產量世界第一,石油鉆機出口全國第一!
當人們感嘆于時速300公里而直立硬幣不倒的中國高鐵之穩,感嘆于百萬千瓦級水力發電而不聞其聲的中國大壩之靜,感嘆于月球背面的中國探月著陸之準時,所有的極限要求都有了意義——那是我國機械工業與職業教育體系積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的深刻縮影,必將帶來更為璀璨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