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淮北市開展“兩項政策”銜接并軌試點以來,幫扶范圍擴大了,服務效率提升了,識別更精準、幫扶更快捷、服務更溫暖,達到了“待遇不降低、財政可承受、經驗可復制、未來可持續”的目標。“淮北經驗”正被全國絕大部分試點省市借鑒。
“六大體系”筑牢困難群眾返貧致貧防線
2023年5月,淮北市在全國率先開展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試點工作,并選取劉橋、臨渙、宋疃3個鎮深化試點。
針對多頭監測,信息數據割裂;多頭認定,基層負擔加重;多頭施策,政策資源浪費;多頭評估,基層困于考核四方面的問題,淮北市聚焦標準、流程、資金、政策、信息、人員,探索建立了“六大體系”。
過去部門間“各自為戰”轉變為“協同作戰”,從重復填寫報表臺賬轉變為“一件事、一張網、一張表”閉環工作流程,建立一次排查、一次申請、一次核對、一次審批工作機制,縮短了辦理時限,提升了服務質效。
通過搭建連接民政、醫保、教育等14個部門和26家銀行金融機構的數據共享平臺,建立覆蓋農村人口的“集中排查、月度走訪、監測預警”動態監測機制,推動低收入人口識別認定更加精準高效。
2024年以來,淮北市新認定農村低收入人口11884人,標注防止返貧監測對象1026人,進一步筑牢了困難群眾返貧致貧防線,為困難群眾送去實實在在的關懷與幫助。
因地制宜在實踐中走出最優路徑
劉橋、臨渙、宋疃三鎮,因地制宜開展“兩項政策”銜接并軌深化試點,在實踐中走出最優路徑。
臨渙鎮用“鐵腳板+大數據”推動監測體系規范建設,在雙重驅動下促進了監測過程的高效性與準確性。同時,進一步完善退出機制。落實有勞動能力3次拒絕就業調減相應政策、年度復核和6個月漸退期政策,定期核查低收入人口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適用政策,確保低收入人口“應退盡退”,避免“養懶漢”現象。此外,統一服務窗口,開展村干代辦、入戶上門幫辦,不斷提升服務效能。
劉橋鎮將改革前分屬兩個部門的14個辦理環節精簡整合為申請、受理、核對、評議、調查、確認、公示等7個步驟,審批時長縮短至15個工作日以內。得益于這一改革,渠溝鎮何某只需一次申請,很快便完成低收入人口認定,家庭經濟壓力有所緩解。
宋疃鎮打造“低收入人口服務聯盟”,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幫扶格局,12個村級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低收入人口預留約10%的臨時就業崗位。
“兩項政策”銜接并軌根據掌握的救助人群和救助需求,主動匹配救助政策,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劉橋鎮王某因家庭變故生活困難,該鎮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務中心第一時間協調社會組織向其捐贈了救助金并為其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同時,學校給予他兒子教育資助,他自己也獲得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
“淮北經驗”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安徽智慧
推進“兩項政策”銜接并軌試點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的重要探索實踐。
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創新,淮北率先蹚出了一條可資借鑒的“兩項政策”銜接并軌路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安徽智慧。
2024年5月,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專門安排在淮北召開全國低收入人口認定和動態監測工作座談會,推廣介紹淮北經驗。目前,全國有8個地級市、185個縣(市、區)開展試點,淮北市的試點實施方案被全國絕大部分試點省市借鑒。
前不久,全省“兩項政策”銜接并軌試點工作推進會在淮北召開,省民政廳廳長余向東充分肯定了淮北先行先試探索出的經驗做法,要求15個市20個縣(市、區)借鑒淮北經驗,深化銜接并軌改革試點。
改革創新永無止境。淮北市將持續提高“兩項政策”銜接并軌改革的廣度和深度,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讓精準幫扶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繪就民生新畫卷。(記者 檀美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