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由錢家骍、王柏榮編劇并執導,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影”)于1981年出品的剪紙動畫片,近日在“重溫經典”頻道播出。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特別邀請上美影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南郭先生》動作設計沈如東老師回顧該片的創作歷程,講述主創人員是如何確定美術風格方向,并通過工藝創新與反復實踐,打造出一部別出心裁的剪紙動畫精品短片。
作者:沈如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代表作《南郭先生》《葫蘆兄弟》《寶蓮燈》《十二生肖》《白雪公主與青蛙王子》《魔鬼芯片》等)
策劃:速達(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藝術總監)
《南郭先生》動作設計 沈如東
《南郭先生》根據戰國末期《韓非子·內儲說上》中的寓言《濫竽充數》改編,這個典故主題明確,寓意深刻。故事告誡后人:一要真才實學,不能混;二要知人善任,方顯真本事。因此該題材被列入當年上美影的創作清單。
上世紀八十年代,正處于藝術短片創作繁榮期的上美影,全廠三大片種(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的主創人員創作激情高漲,各攝制組比學趕幫超,涌現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風格類型各異的藝術短片,并頻頻在國際、國內獲獎。《南郭先生》劇組就是這一時期成立的創作集體之一。
《南郭先生》畫面分鏡頭臺本(原名:濫竽充數)
當時的創作氛圍下,創作團隊的組成采取自愿結合,老中青搭配,導演負責,廠部審核,廠創作辦公室公示主創人員名單,宣告攝制組成立。
八十年代的上美影剪紙制片部共有員工五十余人,相對固定成立三至四個創作團隊,《南郭先生》劇組是其中一支生氣勃勃,創作欲望高漲的生力軍。在錢家骍、王柏榮兩位導演的帶領下,主創人員秉承上美影“不模仿別人,不重復自己”的創作傳統,創作激情、創新理念、精品意識強烈,立志創作出一部全新藝術風格的剪紙動畫精品。
《南郭先生》畫面分鏡頭臺本(原名:濫竽充數)
根據影片故事內容及發生年代,主創團隊經過深入探討研究,確定了美術風格方向,即從漢代畫像磚攝影圖片中尋找創作靈感。為此,主創團隊先后來到陜西、四川采風,考察秦始皇兵馬俑及中原地區博物館,最終確定選用漢代畫像磚和石雕拓片風格作為創作基本元素,設計出具有濃郁北方民族特色、古樸莊重、典雅渾厚的人物造型和背景場景。
采風繪制的速寫素材手稿
傳統的上美影剪紙動畫作品,工藝以剪刻為主。為了在銀幕上呈現畫像磚拓片的厚重古樸,同時保留明顯的剪紙動畫特性,攝制組創作人員突破傳統工藝,把布染印刷廠的印染技術巧妙地運用到剪紙動畫繪制工藝中,自制模具,在印鈔紙上反復試驗,最終在銀幕上看到了理想的美術效果。
繪制的試驗人物(畫像磚拓片效果彩色人物)
在剪紙人物的關節處理及人物動作設計環節,漢代人物衣裙長達腳背的服裝特點給人物表演帶來困難。動作設計師反復試驗關節的最佳活動效果,與繪制人員一起研究設計出特殊的裙邊關節,使人物的走路動作、個性化表演變得惟妙惟肖。
南郭先生(定稿的紙偶人物)
背景場景采用雙層繪制的傳統工藝,前層剪刻與手繪相結合,后層用五層裱(五層白報紙裱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一定厚度、硬度的特殊紙張)噴繪,形成天片(天空背景),再與人物合成,使影片畫像磚拓片韻味增色不少。
音樂創作上,作曲采用秦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器——編鐘。其渾厚的鐘聲與竽聲相協調,與畫面人物有機結合,在銀幕上完美再現了一幅既含蓄又鮮明,既有古代藝術氣氛、又融入現代藝術手法的漢代畫卷,創作出了中國動畫又一新的風格樣式。
《南郭先生》影片劇照
由于《南郭先生》的全新藝術樣式,其氣勢恢宏的場景,簡潔明了的故事內涵,細膩生動的人物表演,榮獲了1981年中國文化部優秀美術片獎。
來源:沈如東/“電視藝術”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