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交界的盧氏縣官坡鎮鐵鎖關,一組雕塑靜靜佇立,生動刻畫了紅二十五軍將士與一位貨郎依依惜別的場景。這位貨郎,正是紅二十五軍戰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布衣英雄”陳廷賢。
時任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之女程海燕向紅船融媒講述,提及紅軍長征經過河南盧氏縣這段歷史時說,一定不能忘記陳廷賢。“當時紅二十五軍陷入被包圍的險境,千鈞一發之際偶遇陳廷賢,父親親自和他交談,發現兩人竟是老鄉。后來,也正是這位小老鄉帶領紅二十五軍脫離險境。”
在1985年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中,以300余字篇幅和濃重的筆墨,詳細記述了陳廷賢冒死為紅二十五軍帶路、突出重圍的感人事跡,他也因此被譽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讓我們深入探尋陳廷賢這位“軍史布衣第一人”的傳奇人生,感受那段波瀾壯闊歷史中平凡人鑄就的偉大。
腹背受敵陷絕境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向川陜邊轉移,提前踏上長征北上的征途,而留守的紅二十五軍堅持戰斗22個月后,也被迫踏上了長征之路。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蘇區撤退。部隊從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后,接連打了幾場惡仗,越桐柏,抵棗陽,向北入豫,經泌陽、方城、魯山一線西進,千里闖關,準備取道五里川、朱陽關,進入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陜南——商洛。
當年12月,紅二十五軍的4個團近3000名紅軍將士,到達豫西的盧氏縣。此地地勢兇險,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紅軍制定了“直奔豫陜邊界開辟新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這段路程總共七八十里山路,一天便可以走完。這樣,就能擺脫尾追之敵,在陜南打開局面。但是,紅二十五軍很快就發現這步棋行不通。
“當時,父親仔細分析了幾條前進的路線。如果從伏牛山進入陜西,必須經過朱陽關和五里川這兩個隘口,但國民黨軍隊早已做好兵力部署,在紅二十五軍剛剛啟程之時,蔣介石就親臨武昌督戰,在半個月前調集在開封的國民黨軍19軍60師上萬精兵沿隴海線西下,早于紅軍搶占了這兩處關隘,并構筑大量防御工事,目的便是攔截紅二十五軍。”程海燕講述道。
▲紅二十五軍長征路線示意圖
作戰經驗豐富的程子華洞察到敵方的陰謀,于是決定從其他路線突破,但是經過仔細勘探,一切為時已晚。從后面追尾而來的國民黨“追剿隊”第二支隊數萬兵力已經趕上,距離紅二十五軍只有70里程。南面又有豫西軍閥夾擊,北面雖沒有國民黨軍但那里是黃河天險,紅二十五軍很快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前路艱難。
讓程海燕備受感動的是,當時部隊的傷病員知道自己繼續長征會是紅二十五軍的累贅,他們聯名給部隊領導寫了請求血書,堅決要求把擔架隊的士兵充實到連隊,由傷病員們集體斷后。
“在血書的背后,戰士們還遺書般地附上了各自的籍貫。在紅軍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讓傷病員斷后的事情,硬拼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父親等軍領導們決定充分依靠當地群眾,實現突圍。”程海燕感慨道。
紅二十五軍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前有堵敵,后有追兵,情況十分危急。軍長程子華和軍領導以及隨軍撤退的省委領導商議后,認為盧氏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大敵當前,唯一出路是尋找冷僻小道,繞過五里川、朱陽關兩個隘口,向陜南突圍。
偶遇賣貨郎
“父親等軍領導決定充分依靠當地群眾,于是派遣偵查隊多方尋找熟悉小路的向導,在千鈞一發之際,出去偵查的手槍隊,在距離盧氏縣20余里的一個村子里找到了一位去青山趕集的年輕貨郎,這個貨郎就是陳廷賢。” 程海燕說。
陳廷賢隨著偵察隊的同志來到了紅二十五軍軍部,受到了程子華的親切對待。在和貨郎交談時,程子華驚訝地發現,兩人竟是山西老鄉,立刻熟絡起來。從家世談到經歷,又談到各自處境,“老鄉”真誠的言語讓陳廷賢對眼前的部隊倍感親切。
陳廷賢出生于山西省晉城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里,父母早亡,13歲時陳廷賢背井離鄉,隨著本家堂哥陳金生外出謀生。剛開始他在晉南的運城下井挖鹽做了苦工,后來經常挑擔販鹽到黃河南岸的三門峽、盧氏縣一帶販賣。后來,陳廷賢逃荒到盧氏縣城后,就在當地一家糕點鋪子當伙計,晚上做糕點,白天挑著貨郎擔子,四鄉奔走叫賣。
“他常年累月挑著貨郎擔奔波在盧氏八百里的群山之中,四山八鄉走個遍,人熟地更熟。為了能抄上近路,他經常走羊腸小道,攀登懸崖峭壁,涉小溪淌河流,漸漸地對這一帶山中的地形十分熟悉,豫陜交界深山中的大路小徑他都了如指掌。可以說,紅二十五軍能夠找到陳廷賢給帶路,簡直是太幸運了。”程海燕說。
陳廷賢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他看到紅二十五軍的戰士們雖衣衫襤褸,但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還對百姓關懷備至,陳廷賢被這些“娃娃軍”深深感動了。
在得知陷入困境中的紅軍需要一名向導時,陳廷賢想到當務之急是帶領紅軍脫離險境。他自信且毫不猶豫地說:“我給你們帶路,這些年來我挑著貨郎擔子在盧氏四野八鄉來回跑,走過一條小路,這條路只有當地牧羊人才走,其他人一般不知道,這條路雖然險要、崎嶇難走,但可以繞過朱陽關、五里川兩個隘口,直插陜西的洛南!”
“父親立即和軍領導們研究,最終決定采納陳廷賢的建議,部隊冒險從這條小路入陜。他們信得過這個年輕人,決定把‘寶’全壓在他的身上,把領軍突圍的重要使命交給了這位‘小老鄉’。”程海燕說。
逃出包圍圈
為了確保前行路線萬無一失,程子華提出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迷惑敵人。當下派出手槍團,到朱陽關東附近的村子佯裝主力,貼標語,造聲勢,給敵人造成紅二十五軍將從朱陽關入陜的錯覺,從而讓敵人把更多的力量調集到這里,分散敵人兵力。
主力部隊則由陳廷賢帶路向北探索前進,于1934年12月5日凌晨,趁夜色從叫河鎮(今屬欒川縣)出發。隊伍沿小路由馬印、姬家嶺進入水域河峽谷,經文峪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沿著一條“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干”的深澗峽谷向西挺進。
▲望云庵紅軍宿營紀念碑
“走得全是彎彎繞繞的小路,峽谷中的‘一線天’更是兇險。當夜,紅軍主力到達澗西、南窯時,遠遠看見盧氏城頭燈籠火把通明,還聽到人喊馬叫,偵察后才知道,蔣介石電令從陜州調來的援兵進駐了縣城,軍領導當機立斷,繞過縣城,沿洛河南岸同西急行軍,趕到河口望云庵一帶在柏樹林里露營。”程海燕講述道。
第二天,紅軍主力在橫澗鎮方向虛晃一槍,實向龍駒寨推進,并消滅了駐扎在此的保安隊。第三天,紅軍主力多路行進。先從徐家嶺、潘河向靈寶秦池一帶虛張聲勢,實向官坡鎮迂回。主力由陳廷賢帶領翻過大夫嶺、石門、經香山廟向官坡鎮挺進。
就這樣,紅二十五軍在陳廷賢的帶領下,走了一條敵人根本想不到的蜿蜒小道,攀山涉水,披荊斬棘,快速前進。
12月8日,紅二十五軍先頭部隊繼續直撲豫陜交界處的要塞鐵索關。此關為兩省分界處,位于箭桿嶺豁口,西南方向是秦嶺高聳入云的云架山,原有石制關門和鐵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民團沒有料到紅軍突然出現,被輕易擊潰。至此,陳廷賢用三天三夜,翻山越嶺,終于將紅軍帶出重圍,進入了陜西南大門。
“如此一來,蔣介石想要在盧氏縣的兩處隘口包圍紅軍的計劃就泡湯了,幾萬國民黨大軍布下了天羅地網,卻連一個紅軍影子都沒看到。陳廷賢的義舉,挽救了紅軍,使蔣介石欲全殲紅二十五軍于盧氏群山中的企圖成為黃粱美夢。”程海燕稱。
陳廷賢給紅軍帶了三天三夜的路,走出了幾百里高山險谷,紅二十五軍的將士對這位素不相識的小販,充滿感激之情。
▲豫陜交界鐵鎖關陳廷賢與紅軍首長分別塑像
“但送軍千里,終須一別,父親代表紅二十五軍贈送給陳廷賢10塊大洋,當向導費,他卻說什么也不要。于是父親與吳煥先就寫了一張字條,上面寫明陳廷賢為紅軍帶路的功績,蓋上大印給了陳廷賢,告訴他要保存好字條,并鄭重地向他說:‘小老鄉,你受苦了。從現在起,你就是共產黨的人了’。”程海燕說,這幾句話,陳廷賢記了一輩子。
把紅二十五軍帶出險境后,陳廷賢依依不舍地和程軍長告別,返回盧氏縣城。然而,陳廷賢回到家不久,便被民團的人抓住,稱他私自給紅軍當向導。但是陳廷賢堅決不承認,只說自己消失了幾天里是在販貨,并非去給別人當向導。
之后,陳廷賢被押到縣城城隍廟縣民團總部,關了整整三天三夜,受盡折磨。因未從他身上搜出任何證據,加上他矢口否認,又有人保,最終被釋放了。
被載入軍史
事后,陳廷賢想到程軍長留給自己的字條極其珍貴,如果被敵人發現一定非常危險,盡管陳廷賢不識字,但是他也知道那張字條的重要性,于是他將字條藏在居住的土坯房里。
抗日戰爭后期,日軍攻陷盧氏縣,陳廷賢的房子被炮火襲擊而燒毀,而字條也灰飛煙滅。
“新中國成立以后,陳廷賢不再像過去一樣販賣商品了,而是在盧氏縣副食品公司參加了工作,在西街門市部當售貨員,負責賣鹽、賣醬油,但他卻在‘文革’中再次遭受磨難。”程海燕介紹道。
在“文革”中,這位為挽救紅二十五軍脫險立了大功的貨郎,受盡了迫害和折磨,身心受到了嚴重摧殘,最后,患上了癲癇病,于1984年農歷正月十二含冤去世,享年73歲。
“事實上,紅二十五軍從沒有忘記這位當年有救命之恩的貨郎兄弟,我父親一直在尋找陳廷賢,但是多次尋找都沒有結果。”程海燕遺憾地說。新中國成立后,程子華主政山西省期間,曾先后6次派人到晉城尋找陳廷賢,劉華清也曾到河北尋找,但仍然未果。
“原來,由于陳廷賢濃重的山西口音以及祖籍黃河以北,以前軍史資料中標記的是‘河北貨郎陳廷獻’,一字之差,給尋找陳廷賢帶來很大的麻煩。”程海燕說。
直到1983年,負責編寫紅二十五軍戰史的工作人員把調查范圍擴大到河南。當時陳廷賢的女兒聽到廣播里尋找給紅軍帶過路的人,遂找到盧氏縣黨史辦鄒杰義主任確認此事,并將她父親告訴她為紅軍帶路的事說了一遍,鄒主任認真做了筆記并向上匯報。然而,當1984年上半年組織認定陳廷賢就是“陳廷獻”的時候,他已于1984年農歷正月病故。
當陳廷賢去世的消息匯報給當時已是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程子華和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時,兩位老領導了解到陳廷賢的坎坷遭遇和含冤去世的情況后,感慨萬千,淚流滿面。
“父親聽聞消息后非常難過,他覺得當年要不是陳廷賢帶路,紅二十五軍很難沖出重圍,沒有陳廷賢,就沒有紅二十五軍。后來經過上級的詳細介紹,盧氏縣委、縣政府對陳廷賢的事跡非常重視,作出決定,為陳廷賢平反昭雪。根據陳廷賢生前的遺囑要求,在1996年3月將其安葬在了縣委黨校旁邊的公墓里。”程海燕動情地講述道,她對這位父親牽掛一生的“小老鄉”,敬佩不已。
陳廷賢的墓也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紅軍”墓,位于盧氏縣城東北方向縣委黨校附近的一個小山坡上,這是他生前為自己選擇的長眠之地。1996年,盧氏縣委、縣政府專門為這位貨郎立了一塊墓碑,墓碑上刻上紅五星,碑文銘刻著陳廷賢一生的功績。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85版)
198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軍史》出版,其中用三百余字的篇幅如實記載了陳廷賢(軍史上寫的是“陳廷獻”)為紅二十五軍帶路、助紅軍脫險的革命事跡。這是軍史第一次將一個平民百姓以這種方式載入軍史,故后來陳廷賢被人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撰文:李影
視覺:王學民
統籌:李秀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