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團隊在科主任何志敏、副主任繆錦浩的帶領下,成功開展頸椎前路椎體骨化物復合體可控前移融合術(ACAF),為一位飽受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OPLL)折磨的患者精準“拆彈”,助其擺脫病痛,重拾輕松生活。
56歲的茅先生(化名),被“行走不穩、胸腹部束帶感”困擾長達5年多,且近3年癥狀愈發嚴重。他無奈地描述:“走路時腳趾像沒了知覺,拿東西手指也不聽使喚,整個人仿佛被繩子緊緊捆住,難受極了!”更糟糕的是,一年前,他意外摔倒導致手腕骨折,而這種持續的“不舒服”感,日夜折磨著他的身心。后來,茅先生慕名到上海四院脊柱外科就診。門診醫生經詳細問診和精準查體,高度懷疑其頸椎存在嚴重問題,隨即安排拍片檢查,結果確診為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
“我們頸部的骨頭如同建房子的鋼筋水泥架構,堅硬無比,它們圍成的管道叫‘椎管’。椎管內的脊髓,是脊柱最重要、最脆弱的部分,質地就像豆腐。正常情況下,頸椎韌帶如同大棉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脊髓。可現在,韌帶‘叛變’了,變得比骨頭還硬,不斷生長擠壓脊髓。一旦壓迫達到臨界點,患者就可能癱瘓。”上海四院脊柱外科主任何志敏用生動的比喻闡釋了這一病癥的可怕之處。
何志敏說,茅先生的頸椎韌帶骨化程度極為嚴重,椎管空間已不足正常的1/3,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明顯,這才導致他出現行走不穩、足踩棉花感及肢體疼痛、麻木、緊縛等癥狀,同時也大大增加了跌倒風險。對于這類患者而言,頸椎處的病變就像“不定時炸彈”,輕微創傷,如坐車急剎車、平地摔倒等,都可能引發嚴重脊髓和神經損傷,造成癱瘓等災難性后果,必須盡快手術治療。
茅先生入院后,何志敏帶領醫療團隊深入了解病情,并與他充分溝通手術方案。基于對安全性的考量,茅先生選擇先行頸椎后路手術,以擴大椎管容積。術后,他的步態不穩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終于能踏實走路了,但胸腹部和肢體的麻木感依然存在。
為進一步緩解殘留癥狀,茅先生再次入院,要求進行脊髓前方減壓。此次,在何志敏、繆錦浩兩位主任醫師及團隊的緊密配合下,醫院成功為他實施了先進的頸椎ACAF手術。術后,茅先生驚喜地發現,雙手麻木感消失了,四肢感覺更加靈敏,胸腹部也輕松了許多。
示意圖
據了解,ACAF技術由上海長征醫院首創,是當下脊柱外科備受矚目的焦點技術。該技術無需直接切除骨化物,通過非接觸方式將頸椎椎體 - 韌帶骨化物復合體前移,實現“脊髓原位減壓”,重新塑形椎管、擴大容積,能顯著降低脊髓損傷、腦脊液漏等風險,尤其適用于多節段后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等復雜病例。
原標題:《上海四院運用ACAF技術成功“拆彈”,為頸椎患者卸下“千鈞之壓”》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通訊員 肖鑫 陳霞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