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滑倒
這在生活中太常見了
特別對于年輕人而言
算不上什么大事
但福建26歲的林女士(化名)
怎么也沒想到
她摔了一跤后
竟然在鬼門關口逛了一圈
摔出來的尿毒癥
今年2月,林女士和家人在游樂場游玩時不慎滑倒,臀部著地。回家后,林女士才發現自己出現會陰部疼痛和短暫雙下肢麻木的癥狀。
當地醫院檢查發現林女士出現“骶骨挫傷伴腰椎橫突可疑骨折”,給予腰帶固定后出院休養。因為下肢活動均正常,雖然會陰部有輕度疼痛,但林女士以為是拉傷,并沒有特別在意。
誰曾想,林女士出院后,逐漸感到排尿費力、尿量減少。直至兩周后,她突然出現嚴重乏力、意識模糊,被緊急送醫。
網絡圖
檢查結果令人震驚:血鉀高達9.6mmol/L(正常值3.5-5.5mmol/L),肌酐超過700μmol/L,診斷為“尿毒癥、高鉀血癥”,隨時可能心臟驟停。
經緊急血液透析搶救后,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時發現,林女士的雙腎重度積水,膀胱殘余尿量達760ml(正常應<50ml),確診為“神經源性膀胱”。
最讓人絕望的是,盡管經過持續導尿和康復治療,林女士的排尿功能仍無法恢復。拔除導尿管后,殘余尿量仍高達650ml。
她輾轉多家醫院求治,均被告知“神經損傷不可逆”、“無法恢復”。
想到需要終身攜帶導尿管,且伴隨著各種感染與腎功能衰竭風險,林女士陷入了絕望。
絕處逢生的轉機
經推薦,林女士找到福建衛生報健康大使、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鄭啟斌求診。
經過詳細的神經功能評估和MDT會診,多學科團隊確診林女士為“骶神經損傷導致的神經源性膀胱”,并確定了治療方案。
在完善術前準備后,團隊為林女士實施了“骶神經刺激電極置入術”。
術后經過調試最佳神經刺激位點及刺激參數,林女士的排尿功能顯著改善:單次尿量從不足100ml增加到300ml以上,夜尿次數從每晚6-8次減少到1-2次。
治療兩周后復查,彩超結果顯示殘余尿量已恢復正常(<60ml),腎積水完全消退,膀胱形態恢復。
最令人欣慰的是,停止神經刺激后療效依然持續,林女士終于擺脫了導尿管,重獲正常生活。
專家提醒:警惕排尿異常的“紅色警報”
鄭啟斌提醒,對于外傷后的排尿異常決不能掉以輕心,即使沒有明顯疼痛,也需警惕神經損傷可能。
早期識別、及時干預是避免腎功能損害的關鍵。據悉,神經源性膀胱可能悄無聲息地損害腎功能,從輕微癥狀到尿毒癥可能僅需1-2周。
此外,神經源性膀胱并非“無法治療”,通過多學科的精準診斷與神經調控技術仍可能獲得顯著改善。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劉偉芳
編輯:林淑婷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