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9日訊 初夏時節,在濟寧市兗州區興隆莊街道大橋村,一粒粒小麥、綠豆、芝麻、玉米等谷物,經過道勤五谷畫傳承人王懷起的手,一代廉吏牛運震的鮮活形象便躍然紙上。
“這是兗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道勤五谷畫。”王懷起介紹,五谷畫產生于古代的“填倉節”,是勞動人民為祈盼五谷豐登,將各色谷物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法創作出的民間工藝品。
兗州區紀委監委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口,從眾多山東清官廉吏中汲取廉潔養分,指導王懷起創作推出“五谷畫·山東歷史上清官廉吏故事”系列作品。通過將非遺技藝與新時代廉潔文化相結合,把五谷雜糧從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轉化為具有廉潔文化寓意的精神食糧,以文化獨有的滲透、教育功能,讓清廉建設的嚴肅主題有了更走心的表達。
“這一系列作品再現了一個個古代廉吏克己奉公、自省自律的廉潔故事,兼具趣味性、鑒賞性和教育性。”王懷起介紹道。
不因高官厚祿而改變的“圣之和者”柳下惠,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的清代循吏牛運震,為百姓辦實事不圖虛名的監察御史王思誠……一幅幅五谷畫作品,無聲地講述著一個個廉潔故事。目前,這些用五谷雜糧繪制的作品,正在兗州區廉政教育展館展出。“文化的力量厚重而深遠,這些作品為每一位參觀者帶來關于如何對待和處理‘公與私’、‘廉與腐’、 儉與奢 的深刻思考,讓我們受益匪淺。”一位在現場參觀的機關干部表示。
“廉潔文化精品讓‘有意義’的事變得‘有意思’。這背后,是崇廉拒腐成為社會風尚的生動寫照,也是兗州在新時代開拓廉潔文化傳播新路徑上的實踐探索。”兗州區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閃電新聞記者 賈鑫 通訊員 張慧 李海波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