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唐大業,盡說大實話!
誰也沒想到,一次用戶的質疑,又將小米汽車和雷軍推向了風口浪尖。
而這一次,小米的道歉來得非常之快,明顯有點頂不住了!
01
1548匹馬力的錢買900匹的車,小米深夜致歉!
5月6日,一位小米車主的帖子,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不是小米SU7出了什么安全或質量問題,而是這位車主發現被小米“鎖”了。
原來,4月30日,小米汽車悄悄向SU7 Ultra車主推送了1.7.0版本更新。
本來車主們都很興奮,期待著這次能有什么新功能,沒怎么看更新詳情就毫不猶豫地點了下“確認升級”的按鈕。
然而這位車主更新后很快便發現了問題:“以前小米SU7是150碼提醒車速過快,警鈴大作。現在是135碼就開始提醒,而且是警鈴+閃燈+小愛提醒。”
最令人無奈的是,這個功能根本沒有關閉選項,突然限速實在令他無法理解。
隨著這件事的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小米SU7 Ultra車主發現了問題。
明明花這個錢就是沖著SU7 Ultra的性能來的,結果倒好,這臺“性能怪獸”卻被小米汽車官方套上了枷鎖。
更搞笑的是,小米的確給用戶預留了解鎖車速限制的方法,需在指定賽道完成官方圈速考核,才能解鎖“排位模式”1548匹的最大馬力。
根據更新后的新規定,車主需在小米指定的8條專業賽道活動上跑出官方設定的圈速成績,才能重新激活全部馬力。
比如在浙江國際賽車場,車主必須跑進1分46秒內,而成都天府國際賽道的門檻是1分40秒47,不同的賽道要求的成績均不一樣。
更讓車主抓狂的是,要參加這個活動還要繳納單次25分鐘收費550元的賽道使用費。要是一次“考不過”,這筆開銷可不小。
要花錢完成賽道考核才能解鎖,這確實有點匪夷所思。
有網友就吐槽:“我花50萬買Ultra是為了體驗極限性能,現在卻要像考駕照一樣刷分?”
還有網友表示:“花了1548匹馬力的錢卻買了臺900匹的車,解鎖賽道模式還要考賽道,和去交管APP做題減分有什么區別?”
對此小米官方給出回應稱:“這么做旨在甄別駕駛能力、降低公共風險。”
也許小米這么做是善意之舉,目的是提醒廣大車主注意車速,千萬別因為SU7 Ultra是“性能怪獸”就肆無忌憚地飆升車速。
可問題在于,雷軍在宣布SU7 Ultra目標時曾說:“性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BA”。
去年10月其原型車更是在紐北賽道的首秀中,以6分46秒874的官方認證圈速成績,一舉奪魁,成為全球最速四門車。
宣發一直強調性能和速度,結果卻給用戶加了個限速的“鎖”,哪怕是為了安全考慮,用戶也很難買賬。
因為絕大多數買小米SU7 Ultra的車主,為的都是花50多萬的價格體驗以前花幾百萬才有的“速度和激情”,小米這么做有違契約精神,損害了車主的基本利益。
02
社會責任與商業邏輯之間,雷軍在左右互搏
面對波濤洶涌的質疑聲,小米汽車的回應迅速且誠懇,的確堪稱教科書級別。
5月7日,小米官方微博發布《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先是很誠懇地道歉,表示這個“排位”模式給部分用戶帶來了困擾,并承認存在未充分溝通的問題,隨即暫停更新并承諾4-8周內修復。
但在這份“標準答案”式的公關背后,卻藏著以小米為代表的更復雜的行業困局。
在小米SU7發生慘重爆燃事故被質疑后,小米汽車到底是該犧牲部分用戶的權益高居安全大旗?還是依舊以性能為營銷核心,維護已經承諾給用戶的權益?
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小米搞官方限速“鎖”這樣的功能實屬是有些無奈。
自從小米SU7 Ultra正式銷售后,今年已有多起SU7 Ultra因車速失控事件登上熱搜,最高時速甚至飆到303km/h。
從小米SU7發售至今這一年多時間里,各種小米SU7事故更是被頻繁曝光,甚至發生了導致3人喪生的慘劇。
由于雷軍是炙手可熱的網紅企業家,小米同樣是科技領域的當紅炸子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公眾所關注,頻繁發生的事故自然也成了焦點。
車輛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有車的問題,也有人的問題。我們不能因小米汽車事故被放大,就將全部責任推給小米。
但是從法律層面來講,假如車主在公共道路使用全馬力導致超速100%以上,很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相關車企若未設置限制措施則可能面臨連帶責任。
而《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等國標規定,也明確要求車企通過技術手段管控風險。
所以如今的雷軍和小米,不僅被流量反噬了,同時也所標榜的“性能怪獸”反咬了一口。
一邊是要顧全安全問題,至少用舉措證明小米在行動;一邊是用戶的權益要兼顧,不能傷了追求性能這部分用戶的心。
可問題在于,小米通過更新限速又因輿論聲勢緊急道歉的行為很矛盾。而且這個安全大旗是否越過了用戶權益的邊界,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有車主翻出購車協議,指出根本就沒有明確標注過需賽道考核解鎖性能,通過更新的形式加到用戶協議里,是否合法合規。
這場風波的背后,雷軍仿佛就像射雕英雄傳里的老頑童周伯通,左手是企業家必須扛起的社會責任,另一邊是資本市場對銷量的瘋狂追逐。
這種矛盾在財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每賣一輛車就虧4.5萬,全年凈虧62億,但雷軍仍將2025年交付目標從30萬上調至35萬。
2025年小米汽車的目標是交付35萬輛,而SU7 Ultra作為旗艦車型,承擔著拉高品牌調性的重任。
為了沖銷量,SU7 Ultra甚至以遠低于預期的52.99萬元的定價上市。然而,當性價比之王遭遇安全“鎖鏈”,用戶的心理落差瞬間化作怒火。
更深層的沖突在于,智能汽車時代的游戲規則正在改寫。
傳統車企賣的是硬件,而小米們試圖用軟件重新定義用戶體驗。
但每一次OTA升級,都可能觸及財產權、使用權等法律紅線。對此網友也提出了擔憂:“車企今天能鎖你的馬力,明天是不是能鎖你的車門?”
從銷量神話到安全祛魅,小米的困境絕非個例。就在限速風波發酵的同時,一場“去自動化”更名潮席卷車圈。
特斯拉的FSD轉變為智能輔助駕駛,華為ADS悄然變成了“高階輔助駕駛”,而小米則把“Xiaomi Pilot Pro”降格為“輔助駕駛Pro”。這背后正是小米SU事故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這說明,參數內卷的時代也許結束了,現在要比的是誰能把安全牌打好。
也許小米的回應是迅速的,可更像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而對于雷軍來說,在這場最后的創業旅途中,只有在社會責任與商業邏輯之間找到平衡點,小米汽車才能成為行業的燈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