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房地產大拐點要來。如果要找個成語來形容2025年的房地產,那就是霧里看花。一方面,百城房產去化周期逐漸回落,深圳房產去化周期已經降到了7個月,即一套新房上市,只需7個月就會售出。但二手房市場仍是止不住的下滑。
除核心城市新房市場逐漸回暖外,其余城市依舊是跌跌不休。按照各方面披露的數據,我國房屋還有6億棟,足夠30億人居住,本質上仍是供應過剩。但這時卻依舊有人高喊,房地產即將迎來上漲。這幾天,隨著央行降息,并降低了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首套房貸利率,這個呼聲似乎高了許多。
那么,現實情況到底怎么樣?未來房地產市場到底是欣欣向榮,還是繼續一片慘淡?老邱今天跟大家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房地產市場,看看濃霧背后到底是繁華似錦還是綠葉一片,僅剩幾朵紅花點綴。
首先從周期視角來看,2025年也絕對是房地產的大拐點。股神巴菲特的搭檔芒格先生曾說過,中國人很會管理繁榮,但還不太會管理蕭條。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因為縱觀我國房地產發展史也不過才20多年,本質上也是第一次經歷房地產周期。所以我一直覺得,單調地去看房地產是再次上漲,還是會無休止地下跌都是不客觀的。
日本自1991年房地產泡沫破裂,到1997年房地產探底復出,用了整整6年時間。此后,日本房地產市場走出了長久的分化發展趨勢,一直持續到今天。而此次我們的房地產市場本質上面臨兩個周期的疊加,一個是人口周期,一個是房產周期。在人口周期上,我國從2022年人口負增長開始,已經連續兩年人口呈逐漸減少的態勢。也就是說,在房產消費端,其實未來的市場是在縮小的。
而在房產周期上,我們國家其實并沒有放任房地產自由落體式下降,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行動,包括降低公積金貸款利率、降低首套房貸款利率,都是應對政策之一。而未來,隨著我國由內需拉動的新循環構建完畢,房地產市場最終的歸宿其實還是回歸住房屬性,就像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那四個簡明扼要的字:房住不炒。
其次,我想說,房地產我們不能僅僅從市場的角度看,而是要從財政的角度來看。前20年,房地產之所以如此瘋狂上漲,更深層次來看,本質上是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基礎建設投資,是各個地方的財政支柱。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過程中承擔開發者的角色,通過建設園區、修建基礎設施,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工廠入駐。
這此舉使得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居民,然后城市的房價地價也就被推高。一塊土地從四通一平成為可開發性的土地,再到城投公司拿去招牌掛,最后再到開發商競標開發。一塊土地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溢價就成了政府的主要收入。很多重點城市,就拿我所在的杭州舉例,前幾年靠賣土地收入,甚至比一般公共財政收入都要高。
隨著2020年“三道紅線”的劃下和近幾年倡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策略逐漸確定,土地財政作為地方財政支柱,也必將成為過去式。未來正確的道路,一定是各個城市通過優化公共服務,吸引人口,進而刺激消費的興起。所以我覺得在這點上,房價再次上漲,真的有點不現實。
最后,我想從社會共識這個角度來講。因為大家都知道,房子之所以被成為資產,是源于大家都認可房子的價值,所以大家都去買房。但是新的社會共識還是這樣嗎?
黨的二十大以來,高層表態中關于房地產的政策表述,其中占據絕大部分篇幅的就兩個觀點:堅持房住不炒和推動房地產止跌企穩。那么我們就不難看出,這些表述與重新刺激房地產上漲壓根兒不是一回事。而在此之前,商界多位大咖,就如王健林、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也曾坦言,未來房地產將呈現分化發展的態勢。而去年,某商業觀察對1917名年輕人買房意愿的調查中,只有12%的人是為了投資。
也就是講,其實無論從政界還是商界,或者是在未來的消費主體中,房住不炒,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已經是廣泛的社會共識。所以在這點上,那些鼓吹房子還要繼續上漲的人,在我看來,真的不是蠢,就是壞。
所以講到最后,我想說,當濃霧散盡,我們看到的可能不是繁華似錦,也不是綠葉成堆,也不是只有紅花幾朵,而是紅綠相襯,錯落有致,而是沒有化肥刺激的一座正常花壇。而在我看來,2025年也真的是房地產的大拐點,因為大家真的已經從房地產的火熱中冷靜下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