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7日晚,紐約警察荷槍實彈沖進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將78名拒絕配合撤離命令的示威者戴上束帶,逐一押出。
整整900名準備期末考試的學生被驚動,圖書館墻面掛起的巴勒斯坦旗幟,被警方連夜清除,地上殘留的標語涂鴉“哥大將為烈士燃燒”,是這場激烈沖突的最后痕跡。
但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校內抗議風波,而是一出由抗議、抓捕、政治施壓、聯邦干預組成的、逐漸演變為國家權力與學術自由全面碰撞的大戲。
5月7日,哥倫比亞大學多名親巴勒斯坦示威者沖入主圖書館巴特勒館,占領閱覽室并張掛旗幟,抗議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警方隨后進入校園強制驅離,拘捕至少78人。
此次事件引發外界對校園自由與聯邦干預的廣泛爭議。
與一年前同樣發生在哥大的哈密爾頓樓占領事件相比,今年的局勢明顯更為激烈和“軍事化”。
2024年春,抗議者深夜占樓、靜坐、搭建帳篷,雖被指責擾亂秩序,但警方最終并未強行驅離,學校也用了近一年才做出開除和停學處分。
而這一回,抗議者大白天沖進了主圖書館——巴特勒圖書館(Butler Library),當場影響了正在復習的上百名學生。
學校代理校長Claire Shipman迅速拍板:“自由表達并不包括破壞他人權利。”
隨后警方接入,拘捕、封門、鎖鏈、隔離、拖拽一氣呵成,甚至連不愿出示證件的師生也被現場帶走。
當天,有兩名校園安保人員受傷,部分抗議者也在推搡中被抬上擔架離場。
這場抗議發生的背景,不只是中東局勢緊張,更是特朗普政府對高校“整頓”的進一步升級。
從去年開始,特朗普就高調批評哥大“容忍反猶”,并以此為由凍結了高達4億美元的聯邦研究資金。
而這次圖書館占領事件之后,白宮反猶工作組甚至公開“表揚”代理校長Shipman,稱她“在關鍵時刻展現了堅決與勇氣”。
可“表揚”背后,真正令人震驚的,是特朗普團隊遞交給哥大的正式信函:要求將哥大中東與非洲研究系置于為期5年的“學術托管狀態”,由校外人員接管管理。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成員、歷史學者Joan Scott痛斥:“冷戰時期都不敢這么干,這是對學術自由史無前例的侵害。”
這封信還要求哥大禁止戴口罩(以便辨認示威者身份)、重寫反猶主義定義、取消現有學生處分機制,甚至提出“改革本科和國際招生流程”。
另一邊,抗議者陣營的分裂與激進化,也被主流輿論抓住放大。
哥大主導這次行動的組織“Columbia University Apartheid Divest”(CUAD)從早期的“反戰、和平、反占領”立場,逐漸轉向支持武裝抵抗。
此次行動中,他們將圖書館“命名”為“Basel al-Araj圖書館”,以紀念一位被以色列軍方擊斃、涉嫌策劃襲擊的巴勒斯坦人。
聯邦司法部也趁勢出手。
一名去年在哥大附近抗議期間毆打猶太學生的紐約男子,被正式以“仇恨犯罪”起訴,并面臨無保釋羈押。
共和黨參議員Marco Rubio更直言,“這些支持哈馬斯的暴徒應該被驅逐出境”,并宣布將審查所有被捕抗議者的簽證狀態。
對于仍在校的國際生,這番話無疑是明確警告:抗議,即風險;表達,即懲罰。
學術界對此表達了強烈憂慮。
加州大學伯克利法學院院長、憲法學者Erwin Chemerinsky直言:“將整個系強行托管,這是在摧毀大學的獨立性。”
哥大古典學教授Joseph Howley更怒斥:“如果聯邦政府可以決定一個大學的系要不要存在,那美國大學就名存實亡了。”
《紐約時報》評論指出:美國大學長期以來以自由、多元、自治著稱,是全球人才的磁石。
但如今,在“安全”與“政治正確”的名義下,校園成為政府審查的前線,學生和教授們在現實中體會到何為“寒蟬效應”。
“再這樣下去,我們將不再是大學,而是馴順的附屬機構。”一位哥大教授在社交平臺上寫道。
從圖書館的一把鎖鏈,到400萬美元的資金凍結,再到部門被迫“托管”重組,哥大這場風波,已經不僅僅是校園抗議,而是美國大學是否還能維持其自由靈魂的一次重大考驗。
政治壓制與極端表達之間的界線,是否還能靠“學術”來守住?
答案,也許就在下一次的“清場”之前被寫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