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聽到小區樓下議論紛紛,一打聽才知道,我居住的這片老舊預制板小區被列入了2025年棚戶區改造計劃。作為一名研究城市更新與住房政策十五年的專家,親身經歷棚改的感受格外復雜。翻開住建部剛發布的《2025年全國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數字觸目驚心:今年計劃改造各類棚戶區215萬套,其中預制板老舊住宅占比高達47.3%。這意味著全國約有近百萬戶預制板房居民將面臨搬遷。這次棚改與過去有何不同?預制板房真的會被全面拆除嗎?居民如何安置?帶著這些問題,我走訪了多個正在啟動棚改的社區,深入解析2025棚改新政。
棚戶區改造,這個從2008年開始推行的住房民生工程,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2015-2018年是大規模棚改的黃金時期,三年內改造棚戶區超過1500萬套。2019-2022年,棚改規模逐漸縮減,年均改造量降至300萬套以下。2023年,受疫情后經濟恢復需要,棚改再次提速,全年完成改造337萬套。而2025年,棚改明顯呈現"卷土重來"之勢,不僅數量大幅提升,改造對象也有明顯變化。
根據住建部最新數據,2025年計劃改造的215萬套棚戶區中,城中村占32.1%,預制板老舊住宅占47.3%,危舊房和非成套住房占20.6%。與往年相比,預制板老舊住宅的占比提高了15個百分點,成為本輪棚改的重點對象。這些大多建于1980-1990年代的預制板房,由于建造時間早、質量標準低、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如今已成為城市中的安全隱患和居住痛點。
全國究竟有多少預制板房?國家統計局2024年公布的《全國住房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現有預制板住宅約8700萬平方米,分布在近300個城市,涉及約220萬戶居民。其中,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最為集中,占全國總量的63.2%。哈爾濱市擁有全國最多的預制板住宅,約1250萬平方米;其次是沈陽市,約980萬平方米。
我走訪了哈爾濱市道外區的一處預制板小區。始建于1987年的康樂小區內,一排排灰色的六層樓房顯得十分陳舊。居民李師傅住在這里已有34年,他指著墻面的裂縫告訴我:"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屋里經常凍出冰渣子。墻體裂縫年年修,年年裂。每到下雨天,我們全家都提心吊膽。"據了解,這種預制板房由于保溫性能差,采暖能耗是普通建筑的2.5倍以上,而且隨著使用年限增加,安全隱患日益凸顯。
預制板房為何會成為棚改重點?住建部住房改革司司長在4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預制板房存在四大突出問題:一是安全風險高,結構老化導致抗震能力下降;二是居住條件差,戶型小、層高低、保溫差;三是基礎設施落后,水電氣管網老化嚴重;四是建筑密度大,公共空間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和城市形象,亟需通過棚改解決。
那么,預制板房真的會被全面拆除嗎?答案并非如此簡單。根據我掌握的信息,2025年的棚改采取了更加多元化的改造方式,可概括為"一戶一策"。對于建筑質量較差、安全隱患嚴重的預制板房,將采取拆除重建方式;對于結構尚可但功能老舊的,則采取綜合整治方式;對于少數保存價值較高的,可能進行保護性改造。根據住建部提供的比例,2025年預制板房棚改項目中,約65%會采取拆除重建方式,25%采取綜合整治方式,10%采取功能改造方式。
在實地走訪中,我看到不同城市的棚改方式確實各有特色。沈陽市采取"拆舊建新"為主的策略,大多數預制板小區將整體拆除,按照現代住宅標準重新規劃建設;長春市則推行"綜合改造"模式,在保留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加固建筑主體,更新外墻保溫系統,改造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哈爾濱市部分歷史街區內的預制板房則采取"保護性改造"策略,保留建筑外觀特色,重點改善內部結構和功能。
對于棚改中的居民安置問題,2025年的政策也有重大變化。與以往"貨幣化安置"為主的模式不同,今年棚改更加強調"實物安置"與"貨幣安置"并重。住建部數據顯示,2025年棚改項目中,實物安置比例計劃達到43%,比2024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有更多居民可以選擇在原址或就近獲得新建住房,而不是簡單地拿錢離開。
補償標準是居民最關心的問題。根據國務院2024年12月發布的《關于完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2025年棚改補償標準較往年有所提高。以貨幣補償為例,全國平均補償標準從每平方米5800元提高到6500元,增幅約12%。當然,具體補償標準各地有差異,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補償標準更高。我在北京調研的一個預制板房棚改項目,貨幣補償標準高達每平方米35000元;而在三四線城市,這一標準可能僅有3000-5000元/平方米。
除了基本補償外,2025年棚改還設立了多項專項補貼。例如,對住房面積低于人均15平方米的困難家庭,可獲得"保障性住房優先安排權";對棚改區內的老年人,可獲得"適老化設施改造補貼",標準為每戶5000-15000元不等;對于有學齡兒童的家庭,則設有"教育銜接補貼",保障孩子就學不受影響。這些精細化的補貼政策體現了棚改"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長春市南關區的一個棚改項目現場,我見到了正在搬家的王大爺一家。他告訴我:"我家原來65平米的預制板房,置換了政府提供的83平米新房,只需補差價12萬元。考慮到我是退休老人,政府還提供了8000元的適老化改造補貼,用來在新房安裝扶手、防滑地磚等。"從王大爺滿意的表情看,這次棚改確實解決了他的住房難題。
不過,并非所有居民對棚改都持積極態度。在哈爾濱市道外區的康安小區,我遇到了不少持反對意見的居民。57歲的劉阿姨表示:"我不想搬走,住了30多年了,鄰里關系好,去市場買菜、去醫院看病都很方便。新房雖然條件好,但可能在郊區,生活不便利。"這反映了棚改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居民對生活環境的依賴與不舍。
數據顯示,在2025年計劃棚改的居民中,約有23%明確表示不愿搬遷,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占比高達68%。這也是為什么今年的棚改政策特別強調"征求居民意見"和"多元化安置方式"的原因。住建部要求,棚改方案必須獲得小區內超過85%居民的同意才能實施,且必須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多種選擇。
棚改資金從何而來?與以往依靠地方政府和銀行貸款的模式不同,2025年的棚改資金來源更加多元。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央財政今年安排棚改專項資金1760億元,比2024年增加360億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約2100億元;銀行貸款約4500億元;此外,社會資本投入預計達12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社會資本參與比例從2024年的5.3%提升到了今年的12.6%,這表明棚改投融資機制正在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在融資模式上,2025年棚改還創新推出了"REITs+棚改"模式。簡言之,就是將棚改項目包裝成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產品,面向市場募集資金。截至2025年4月,全國已有15個棚改REITs項目獲批,募集資金總額達485億元。這種模式不僅減輕了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也為社會資本參與棚改提供了新渠道。
從實施時間表看,2025年棚改項目計劃5月全面啟動,9月底前完成70%的動遷工作,2026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建設。這一時間表比往年更加緊湊,體現了政府加快棚改進度的決心。不過,住建部也強調,棚改工作必須尊重居民意愿,不得強制推進,確保社會穩定。
棚改不僅關乎居民安居,也是拉動經濟的重要抓手。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棚改計劃總投資約1.2萬億元,預計將拉動GDP增長0.4個百分點,創造就業崗位約280萬個。特別是在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整的背景下,棚改無疑成為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力量。
從城市更新角度看,2025年的棚改與過去相比有質的提升。過去棚改往往重視"拆"而輕視"建",導致一些地區出現"大拆大建"現象;而今年的棚改更加注重城市有機更新,強調保留城市肌理和社區記憶。住建部要求各地棚改項目必須同步規劃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設施,確保居民生活品質提升。
在哈爾濱市香坊區的一個棚改項目中,我看到規劃圖紙上不僅有現代化住宅,還有社區養老中心、全齡段活動場所、智慧物業系統等配套設施。項目負責人告訴我:"我們不只是建房子,而是在建設一個現代化社區,讓居民搬進來就能享受到比原來高一個檔次的生活。"
從長遠來看,預制板房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2024年已達65.8%),城市發展重心正從外延擴張轉向內涵提升。改造這些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預制板房,不僅能改善居民居住條件,也能提升城市形象,實現土地資源的更高效利用。
對于居民而言,如何在棚改中保障自身權益?我建議,居民首先要了解政策,查詢自己所在小區是否列入棚改計劃;其次要積極參與居民座談會,表達自己的訴求;第三要研究補償方案,必要時可咨詢法律專業人士;最后要保留相關證據和文件,以防出現糾紛。在棚改這場事關自身居住權益的行動中,居民既要理性維權,也要理解棚改的必要性和公共性。
作為一名長期研究住房政策的專家,我認為2025年棚改政策較以往更加成熟和人性化。多元化改造方式、靈活的安置選擇、提高的補償標準以及強調居民意愿,都表明了政策制定者對群眾利益的尊重。當然,政策執行過程中仍可能面臨各種挑戰,需要政府、開發商、居民多方協商,尋求平衡點。
預制板房的全面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雖然短期內可能面臨搬遷等諸多不便,但從長遠看,這將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改造中保留社區記憶和文化特色,如何確保改造后的社區更加宜居,都是政府和規劃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看著窗外即將面臨改造的預制板小區,我不禁想起三十多年前剛搬進來時的喜悅。那時的預制板房代表著現代化,是很多家庭的夢想。而今天,它們將讓位于更加現代的住宅,繼續承載新一代人的居住夢想。城市在變,生活在變,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家園的向往。
你所在的城市有預制板房小區嗎?你對棚戶區改造有什么看法和經歷?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讓我們一起關注這場關乎千萬家庭的住房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