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戰爭是科技進步的最短路徑,二戰戰場上,空戰成了決定局勢的關鍵,納粹德國失去了空中優勢后,防空就成了生死攸關的事。但要怎么防住那些飛得高、跑得快的敵機呢?
善于創新和追求完美的德國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這辦法就算放到現在都讓人大開腦洞。
把飛機“照下來”
德國人的想法很反常規,直接發明了SW三六型防空探照燈,這東西的亮度可以達到1.35億流明,這個燈在戰場上能把敵機照得無所遁形,夜間作戰時讓飛行員完全睜不開眼。
有這樣的武器加持,德國防空部隊都不用費勁瞄準,直接對著光里的飛機一頓操作就行。
這種探照燈厲害在哪兒呢?關鍵就在于它那份火力和技術結合的設計。探照燈內部裝了三根碳棒,點亮時先在兩根近距離的碳棒之間打出電弧,等中間那根“螢火碳棒”離開,更大的電弧就會閃耀出來。
為了保持光的強度,德國工程師還整了套自動控制系統,讓碳棒自己調整距離,以免太快燒完,現代科技里才普遍用的自動控制那時就應用在探照燈上了,足見德國對防空火力的追求有多瘋狂。
探照燈海軍版更厲害,不僅能照明,還可以發信號,安裝的“打夜窗”功能讓人在作戰時手動發送摩斯電碼信號。科技戰場上從來不是火力為王,信息傳達同樣至關重要。
當時就有許多夜間行動靠這類探照燈配合傳令,光照系統讓防空行動更加流暢迅捷,所以很多戰爭電影里那些滿天光柱的效果真不是為了震撼眼球那么簡單,那都是有實打實的戰術用途的。
最厲害的是探照燈的操作非常簡單,只要訓練有素三個人足矣,為了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失誤,德國軍方給出了相當固定的步驟。
發電車通電,電纜一接,隨著旋轉導電滑環的電流輸入,裝載的寶馬直列六缸發動機一聲轟鳴,一切就準備就緒了,作戰小組有點像現場調音師,調燈光亮度、操作信號控制面板就跟現在打碟差不多。
只要保持發電機的供電運行,監控好旁邊的電壓和電流動態就可以了,如果電力不夠操作員就踩一腳腳下的按鈕,信號傳輸系統就會自動調整到合適的發電功率。
這套防空探照燈列裝部隊之后,對飛行高度在1500米左右的飛機,基本上五公里范圍內妥妥的照單全收,當年的戰斗機根本就飛不高,幾乎全在探照燈的光束范圍之內。
盟軍飛行員執行任務時基本上就成了死亡之旅,精神上不知道要承受多大壓力,很多戰斗機根本沒時間規避就被打來的高射炮轟得渣都不剩。
這就是科技帶來的戰場態勢改變,本來德軍在盟軍的轟炸下焦頭爛額,海上力量被壓制,空中優勢又奪不下來,很多重要設施都被盟軍空軍摧毀。
有了探照燈的加持,德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扭轉了空中劣勢,當然這其中少不了德軍防空策略的加持。
納粹德國的防空“高壓鍋”
當時希特勒對空軍劣勢非常敏感,打仗嘛,自家空中不能隨便飛盟軍的飛機,可德軍的空軍在一次次戰斗中已經損失殆盡了,根本就沒辦法在空中跟美英飛行員叫板。
既然空中力量打不贏,德國就張羅起了專門對付他們的防守招式,雷達來了,高射炮叢生,再加上后期發明的超級探照燈,直接組成了德國版的防空三叉戟——雷達探測攔截、探照燈給照明定位、高射炮一頓火力把活給全干了。
所以德國的防空戰就是個典型的高度技術協同的科技作戰,所有作戰單位規規矩矩站在自己的位置里,雷達跟遠古人聽聲辯位一樣提前察覺遠處敵機的蠢蠢欲動,高射炮自然是家里最有力的愣頭小子,專門向敵方傾瀉火力;探照燈則不停地給出定位。
這套系統配合得嚴絲合縫,誰說戰爭里的防空是慌亂無章的?納粹德國的這套配合讓戰爭中的精準打擊變得像流水線生產一樣順利。
為了把防空效率拉到極致,德國還特別成立了個“科學委員會”,這幫人專門研究怎么把雷達、探照燈、高射炮這三者的配合玩到極致。
弄到最后,這套體系甚至帶上了一點殘忍美學的意味:雷達先給敵機“點名”,接著探照燈的光柱像死神鐮刀一樣切開夜空,將飛機固定在光束中央,隨即高射炮就像狩獵的槍手一樣果斷扣動扳機。
等到高射炮彈在敵機周圍爆開,戰場上幾乎是瞬間就是一片火光。探照燈的光芒和爆炸的火光相互映襯,納粹德國的夜空中像是在上演一場火光四射的“死亡芭蕾”。
但說到底,德國之所以能在防空上做到極致,就是因為當年德國遠超其他國家的科技實力。
科技進步的戰火驅動力
很多人常說,戰爭就是個絞肉機,血腥又殘酷,但戰爭也有另一個不太常被提到的身份,科技進步的催化劑!
戰爭一來,各國大都會卯足了勁的搞研發,將從前不可能的事兒變成可能。
現在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的科技,最早的應用場景根本就不是民用,GPS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當年的GPS就是戰爭年代為了精準定位敵方目標搗鼓出來的“黑科技”。
除了GPS之外,無線電也是戰爭搞出來的技術之一,開戰之前,將領之間傳個話兒挺麻煩的,還得靠人力跑、靠馬跑,發封信也得等好久,戰爭效率那是相當的低。
當年馬拉松的起源不就是因為一個戰士跑了40多公里報匯勝利消息么,如果那時有無線電,估摸著世界將不會有馬拉松比賽吧。
無線電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場規則,不僅讓部隊間的聯系效率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也讓偵查兵不再擔心手動傳遞消息時弄丟重要情報。
戰爭一打完,無線電自然而然就流入了民用領域,今天的無線網絡、手機通訊都是從那時候起步的。
納粹德國在二戰時的“集成”通信指揮模式,也成了今天一些企業的業務協調方式。
戰爭推動的發明其實遠不止信息傳遞,很多看似逆天的科技,追到根源大多都是從血與火的考驗里走出來的。
比如我們有些小伙伴特喜歡的《戰爭游戲》《戰地》里面頻繁出鏡的戰斗機,誰知道它從當年的萊特兄弟憑夢想起飛的小破飛機已經演變成如此具備殺傷力的裝備了?
可一戰二戰中初期飛行員勇敢過頭,“上天毆打對手”就是那么慢慢演變的,現在看來生活中最平靜無事的一個航空班次,背后都藏著一大堆壓縮了無數戰時發明的小歷史。
同樣的道理也在火藥上,現代軍迷特別喜歡討論的戰斗武器的“根基硬件”,但現有武器系統的根源是離不開火藥的貢獻的,不管是導彈還是原子彈,這些國之重器都根源其實是當年煉丹術士弄出的糊狀黑火藥。
誰能想到當年為了放放鞭炮增加點節日氣氛的火藥,經過戰爭轉型之后成了改變戰場態勢的黑科技呢?
所以這些年美國拼了命的壓制我們的科技發展,他們就是害怕我們取得科技領先優勢之后取代他們的霸主地位,既然知道了美國打壓我們的底層邏輯,那對付他們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現在我們國家在工業生產方面已經取得了完全的優勢,我們具備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完整工業鏈條,剩下的就是在科技方面全面取得突破,重新回到世界巔峰了。
現在我們的AI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以及量子計算技術已經慢慢在世界范圍內嶄露頭角,國家就要抓住機遇,迅速擴大這些領域的優勢,只有在科技方面占據鰲頭,我們才能牢牢地抓穩未來發展的動力來源。
其實之前美國的發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回頭看看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那會兒搞出了互聯網,一下子還有全新的時代。別看這東西最早不過是美國國防部的小實驗,可當年誰也沒料到它會鬧出這么大動靜。
可互聯網就這樣硬生生的把美國經濟帶進了個“黃金十年”,增長快不說,通脹反倒下來了,其實美國這些年一直都在吃那個年代的老底子。
就算后來有了互聯網泡沫,破了一地雞毛,也沒法否認互聯網給美國整個經濟體系重塑了一番,今天回頭看,那就是個“黑天鵝”事件,純屬意料之外但影響深遠。
結尾
那現在人類下一個可以改變國家命運的科技發明又是什么呢?核聚變還是納米技術,亦或是這兩年火到不行的AI技術,其實誰都說不準。
要想牢牢把握發展的脈搏,就得全面發展,說不定一個小小的科技突破就會將我們帶進全新的時代,未來的世界一定屬于我們,不管美國再怎樣打擊和封鎖,這已經是既定事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