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住建部最新數據,2024年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遠超5.4萬個的年度目標,北京、河南、廣西等11個地區超額完成任務。
而2025年,這場關乎數億人居住升級的行動將迎來關鍵節點——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僅廣東省今年就計劃開工1289個小區,惠及20.33萬戶居民。
若以每戶平均3-4人計算,全國范圍內受益人群將輕松突破一億大關。
這場改造絕非簡單的“刷墻補路”。在西安,124個小區正推進“微改造”,目標加裝1000部電梯,新增2萬個電動自行車充電接口;青島53個老舊小區將重點升級適老化設施,引入物業公司長效管理;
四川內江更以“破墻除網”重塑公共空間,652個小區的“蜘蛛網”線路被捆扎成橫平豎直的規整模樣,騰出的空地變身口袋公園和健身廣場。
這些改造細節背后,是頂層設計的精密布局:住建部明確推行“先體檢、后更新”原則,通過城市體檢精準定位居民“急難愁盼”,優先解決管線老化、停車難、無障礙設施缺失等痛點,僅2024年全國便改造老化管線超5萬公里,加裝電梯2.5萬余部,增設停車位50萬個。
資金籌措機制的創新更值得玩味。過去依賴財政撥款的模式已被打破,如今形成“居民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籌一點”的多元共擔機制。
廣州率先允許居民通過“直接出資+讓渡小區公共收益+提取公積金”參與改造,中山市建立設計單位資源庫,從源頭把控改造品質,而湖北等地甚至免收改造項目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居民提取公積金用于改造的政策也在多地試點。
這種“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讓改造從政府單方面投入轉變為全民參與的民生工程——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城市更新投資達2.9萬億元,老舊小區改造占比顯著,社會資本參與度同比提升23%。
改造帶來的價值裂變正在重塑房地產市場邏輯。曾經因“老破小”標簽被嫌棄的房源,如今因地段優勢疊加改造紅利成為香餑餑。
以廣州花都區集群街2號為例,改造后房價從每平方米1.8萬元躍升至3.2萬元,租金漲幅超40%;
西安某改造小區二手房掛牌量下降65%,成交周期縮短至15天。
這種價值提升不是孤例,住建部調研顯示,完成改造的小區房產增值普遍在15%-30%之間,核心地段漲幅甚至超過周邊新房。
而對于建筑、裝修、物業等行業,這波改造浪潮更催生萬億級市場——僅電動自行車充電端口建設,湖南一省今年就要新增5萬個,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爆發式增長。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這場改造早已超越物理空間更新的范疇。
當青島推行“改管一體”避免“一年新、兩年舊”,當西安老人握著電梯卡感嘆“再不用半年不下樓”,當內江孩子在新修的籃球場上歡笑奔跑,我們看到的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范式革命。
正如住建部規劃的藍圖:到2025年,改造不僅要實現“住有所居”,更要邁向“住有優居”,通過綠色建材、光伏屋頂降低能耗,依托托幼設施、無障礙通道構建全齡友好社區,在歷史建筑保護中延續城市文脈。
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老舊小區,正在蝶變為“有溫度的家園”——這或許是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最樸實的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