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淅瀝澆不滅建設熱情。
5月6日晚蘇州北站工地焊花四濺,兩臺吊機正進行關鍵作業。重達50.9噸的鋼筋籠在雨中穩穩下沉。
61.21米的深度誤差控制在3厘米內,這技術要求可不簡單。
施工隊長老張抹了把臉上雨水。他帶的班組已經連續作業18小時,就為等這個最佳澆筑時機。混凝土罐車排隊進場。
首幅地下連續墻必須一次性澆筑完成,中途停頓會導致墻體開裂。監理員小舉著檢測儀來回巡查。他手里表格記錄著每車混凝土的塌落度數據,全部達標才能放行。
遠處塔吊突然亮起警示燈。
瞬時風速達到6級,按規范必須暫停高空作業。
項目總工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他盯著氣象雷達圖判斷:這陣風半小時內就會過去。
鋼筋加工區傳來刺耳切割聲。工人們正在趕制第二幅連續墻的骨架,進度比原計劃提前兩天。
安全員老李突然吹響哨子。東南角基坑出現輕微滲水,搶險組扛著沙袋就往那邊跑。
雨勢漸大卻沒人躲雨。二十多名工人默契地分成三組,輪流休息吃飯保持施工不間斷。
凌晨兩點最后一次檢測完成。
項目經理宣布首幅墻澆筑成功時,掌聲蓋過了雨聲。這個節點比原計劃提前三天。
為后續基坑開挖爭取了寶貴時間,整個團隊都松了口氣。但新的挑戰接踵而至。
氣象預報顯示未來一周降雨概率達70%,材料運輸可能受影響。工地連夜召開協調會。決定增加兩臺抽水泵,同時在便道鋪設鋼板防泥濘。
清晨雨停時,基坑里積了半米深的水。三個抽水泵同時啟動,兩小時就排干了積水。
這樣的場景在長三角雨季很常見。去年滬蘇湖鐵路施工時,曾因暴雨耽誤近半月工期。蘇州北站項目吸取了教訓。
他們儲備了雙倍防水材料,還培訓了專門的雨季施工班組。建設者們的雨靴沾滿泥漿。
但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因為今天他們創造了施工新紀錄。
這背后是三十七次方案修改。從鋼筋間距到混凝土配比,每個細節都經過精密計算。隔壁標段的工友過來取經。
他們正在為梅雨季施工發愁,想學習這里的防汛經驗。
項目部的黑板寫著最新數據:已完成總工程量21%,重大節點合格率100%。雨又開始下了。
但這次工人們從容多了,他們知道怎么在雨季搶出晴天的工作量。這樣的場景還將持續整個五月。長三角進入汛期后,工地每天都要和天氣賽跑。
不過老張們早就習慣了。他說干工程就像種地,既看天吃飯更要人定勝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