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1944年對于廣西人民來說這場災難是沉重又悲痛的,還有一年人們就能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可這一年的時間太過“漫長”,長到他們所經歷的非人磨難至今都難以令人釋懷。
那一年日本對國民黨發動了戰略性進攻,主要針對的地區就是豫湘桂三地,這次進攻也被稱為是“一號作戰”。
日寇想要摧毀中美空軍基地,打通大陸南北交通線,以此來延緩自己的失敗,“一號作戰”不僅是對士兵們的挑戰,更是對百姓沉痛的打擊,回看那時的舊照,你的內心是否會感受到悲痛與絕望呢?
因為日本全方面的展開了作戰計劃,因此當時廣西桂林地區還曾接連三次發布了疏散令,其嚴重和緊張的程度可想而知。
或許對于百姓們來說起初僅僅只認為是一場普通的戰亂躲避,然而后面的經歷卻告訴他們這一次并非那么簡單,而是一場生命的大逃亡。
三個月的時間,桂林從曾經的繁華城市變成了一片荒無人煙的空城,將近60萬的人口在三個月內全部逃離。
曾經的桂林被譽為是“江南唯一繁盛的地方”,可在經歷逃難之后,桂林就宛如變成了一座毫無生氣的“死城”。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逃難的人民躲在車底的留影,為了能夠成功逃出去,哪怕是明知危險,也只能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令人唏噓不已。
那時的逃亡民眾中身份各異,不僅有學校的學生、工廠的工作人員還有銀行、商店等工作者,盡管此前他們的身份比較好,可面對逃難,都不得不放下身段,與眾多民眾一起強行擠上火車。
這張照片拍攝的就是火車運行時的場景,能夠看到整個火車上全部都是人,車頂上趴著的,車外掛著的,還有車底吊著的,那時每一輛撤離的火車都是人滿人寰。
有時甚至都嚴重到無法正常通行,原本預計的發車時間都只能往后延遲,除了火車以外,汽車、船只等能夠乘坐的撤離工具也都同樣到處都是擠滿了人。
對于他們來說此時要關注的問題已經不是是否安全了,而是是否能夠順利逃出去,只要能夠上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他們就有了生的希望。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是那么幸運,畢竟戰爭是殘酷的,槍林彈雨的打擊是悲痛又絕望的,在廣西地區除了能夠聽到逃難人的奮力吶喊以外,還有那些失去親人的哭喊聲。
這名婦女就是在逃難的過程中失去了親人,她曾經的家因為日本飛機的轟炸變成了廢墟,親人也被炸死,悲痛與孤苦侵襲著她的內心。
眼看著幸福的生活被摧毀,巨大的悲痛也難以掩飾,哪怕只是一張舊照,也依舊能夠感受到那時她那痛徹心扉的吶喊與嘶吼。
或許是因為太過悲痛,這名婦女早已無心關注自己的形象,鼻涕與淚水交織在一起,順著嘴角滑落成一條線,盡管手中拿著面帕卻早已顧不上擦拭。
在1944年廣西的那場大逃難中,還有許多人根本就無法順利登上火車,面對人滿人寰的火車和船舶,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希望消失在眼前。
加上那時有不少人并不明白為何要逃亡,也不懂疏散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因此早期還有許多人都是拖家帶口,甚至連家中不重要的水壺都帶上了。
這張照片就是如此,一行人沒有選擇去擠火車,而是徒步沿著火車鐵軌的道路往前行走,不僅拿著家中的被褥衣物,還將水壺、木盆等都悉數帶走。
而在徒步逃難的過程中,他們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因為除了桂林地區外,廣西還有其他地區的民眾也都紛紛從北往南開始逃離。
看著這張照片就能感受到那時逃難的緊張感,車內擠不進去,年紀大了又爬不上車頂,就只能呆在最危險的車底。
他們用木板作為支撐,再將繩子套在火車上,這樣一來就能直接懸空,只不過這種方式卻是非常危險的,畢竟誰也無法保證繩子能夠承載多大的重量,能夠承載多長時間。
如果在火車的運行途中,繩子突然斷裂,那么整個人就會被直接卷入車底,因此那時有不少人為了確保安全,還會額外在身上綁上兩根繩子,另一端連接在車廂底部的鐵架上。
這樣做也只是為了起到二次固定的作用,逃難的過程是痛苦又煎熬的,除此外那時候因為通訊并不發達,因此即便是工作人員想要溝通也只能在車廂上用粉筆留言。
作為民眾逃難雖然艱難但至少有希望能夠活下去,可作為母親,除了自身的安危以外,還要關心著孩子的安全。
這名母親懷中抱著的孩子已經受了傷,頭上用紗布纏繞著,在她的身邊還有一位等著母親擁抱的孩子,孤苦無依在她的雙眸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逃亡的路上,扒火車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沒有上火車徒步行走的話,還要預防著沿途的土匪和鬼子殘兵,這名母親此時早已是身心俱疲,可依然緊抱著孩子不肯松開。
雖說穿著旗袍,但臉上卻是滿含悲情,就連頭發也因為長途跋涉沒有打理變得松散雜亂,此時的她或許無法想象,勝利就在幾個月后,只要再堅持幾個月,她和孩子就都安全了。
看著這張舊照你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感受呢,明明正值朝氣迸發的年紀,如今卻因戰亂和逃亡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的躺在一旁。
在她的身后孩子還十分年幼,作為母親,盡管自己已經無法堅持,可要照顧孩子的信念也讓她堅持著,哪怕早已目光渙散,哪怕此時只是吊著一口氣,也要護住身后的孩子。
這名母親自身早已是衣衫襤褸的模樣,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可身后的孩子裝扮卻還十分干凈,并且還有力氣坐著,由此可見,在她生命垂危前,她對孩子的付出與關愛是非常多的。
在這樣的鐵軌洞中,氣味非常難聞,因為吃食不夠,所以許多人都餓得無法行走,因此幾乎都是原地大小便,在洞中氣味揮散不去,令人作嘔。
在逃亡的過程中,民眾擠火車就如同是在“疊漢堡”,整個火車被分成了“上、中、下”三層,上面就是車頂,一般只有年輕力壯的人才能爬上去。
雖說不用夾雜在密閉環境中去聞那令人作嘔的氣味,但室外也受到了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都會讓他們的身體受到摧殘,白天黑夜不同的溫差也讓他們難以承受。
最為中間段則就是車廂內部,雖說不用忍受風吹日曬,但車廂里面卻宛如是沙丁魚罐頭,全部擠在一起,即便是站著睡覺,都不用擔心會摔倒,因為無論哪個方位都被人牢牢的擠著,難以動彈。
不過也正因如此,動彈都成問題,想要解決大小便就只能就地解決,所以車廂內部的氣味非常難聞,下層就是指車廂底下。
車輪與車輪間的縫隙搭起木板,人就只能緊貼在車廂底部,稍有不慎就會被卷進鐵軌中壓成肉泥,在那時的鐵軌旁,隨處可見的還有被壓斷的人手,場面令人難以接受。
你能想象這是在火車旁嗎,如果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哪個農用倉庫里,整個火車掛滿了木筐和衣物,當火車停靠的時候,整個站臺都是難民的身影。
他們享受著片刻的舒展,將車上的部分物品拿下來,煮水喝或是做一些簡單的飯食,因為在車上,想要解決基本的吃食問題都非常困難。
而在那時盡管大家都是為了逃難,可極少會看到打架辱罵的情況發生,每個人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他人。
有的爬上車頂的人,還會幫著底下的人一起運隨身物品上車頂,幫著他們一起爬上車頂,在那時,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戰亂中得到了極致的展現。
失去親人的痛苦是極難承受的,更何況還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照片中這名大娘用手拖住自己女兒的頭顱,而此時她的女兒卻早已離開了人世。
作為母親甚至甘愿替女兒去死,可在那時來說,生死都由不得自己,而對于身邊同樣逃難的人來說,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發生。
除了失去家人的民眾會感到痛苦與絕望外,其余的人卻早已是見怪不怪,或許此時他們心中所想的是自己“太過幸運”,畢竟在那時每個人為了活下去都付出了太多。
一名逃難中的男子因為長期缺衣少糧,因此已經變得非常瘦削了,面部輪廓都已經開始凹陷,手肘附近的骨頭也是清晰可見。
他的行囊非常簡單破舊,頭下是破舊的包裹,身上蓋著的事一床早已包漿破敗的棉絮,這或許已經是他全部的家當了。
面對這場大逃亡,他的表現非常平靜,或許此時他早已無力攀附火車,也無力與他人擁擠,只能靜靜的躺在那里,看著眼前擁擠的人群,聽著周圍的喧囂,去等待自己的命運。
這張照片拍攝的就是那時火車的景象,無數難民為了能夠減少太陽的暴曬加上能夠在夜晚抵御寒風,因此在車頂搭建了棚子。
為了能夠順利爬上去,甚至還有木梯緊靠在火車上面,對于逃難的百姓來說,盡管深知這樣的行為非常危險,可為了遠離戰火也不得不鋌而走險。
因為日本的一次作戰計劃,無數百姓失去了家園,開啟了流離失所的逃難生活,這些拍攝于過去的老照片,不僅是中國早期的真實寫照,也是那個時代飽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真實的寫照。
殘酷又多舛的命運,不僅僅是這些百姓們經歷的,也是過去中國所經歷的,好在現如今隨著國力的繁榮與昌盛,逃亡已徹底遠離我們,我們所感受到的是幸福與安穩,牢記這段悲痛的過去,砥礪前行,為中國開辟更加閃耀的未來。
參考資料:
桂林生活網——桂林1944——苦難的大疏散 2025-01-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