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河西走廊盡頭,一個大將軍餓到啃樹皮。
他討飯,把孩子嚇哭。
三個月后,他出現在延安,沒人敢相信他活著。
——《壹》——
像“門神”的兵
王樹聲,一臉兇相,骨架粗大,陌生人看他,不像軍人,更像個土匪,他知道這點,但他改變不了,西路軍崩潰那天,他是副總指揮。
當時,他帶著幾百人突圍,最后身邊只剩十三個。
不是戰死了,就是餓死了,沙漠、戈壁、山丘,走不出去就等死,他們餓了三天,咬過皮帶,吃過棉花,有人餓瘋了,趴地上啃泥巴。
王樹聲的腳凍爛了,皮一揭就是血,他最怕討飯。
不是拉不下臉,是沒人敢給,他試過一次,走進村子,小孩哇地一聲哭了,婦女躲門后,喊“土匪來了”,他還沒開口,柴門就砰地關上。
他苦笑,又退了出來,后來,討飯的活交給杜義德。
人瘦,臉白,說話也溫和,村民愿意聽他,王樹聲就在遠處躲著,不敢露面,“我不能露頭,露頭他們就要跑。”他自己說的。
逃命的路上,臉不是靠得住的,人也不一定靠得住。
他們穿過騰格里沙漠,渴得舌頭裂口,風一刮,臉就像刀子割,睜不開眼,沙進嘴,磨得牙都松,走著走著,王樹聲暈倒了。
他記不清那天,他只記得醒來時,頭頂是羊毛氈。
一個老牧民喂他羊奶,喝一口,胃疼得像火燒,再醒時,隊伍散了,杜義德不見了,幾個人不說話,王樹聲想坐下,但他知道,一坐下可能就站不起來。
他們穿著破棉襖,縫補無數次,腳上的鞋子早沒了,用草繩纏腿。
一次走到村口,他被攔下,是馬家軍的哨卡,不能說話,他把嘴一抿,裝成啞巴,士兵拿槍指他臉,他低頭不語。
旁邊那人說他是瘋子,逃荒的。
士兵罵了句,讓他滾,王樹聲彎著腰,走出五十米,才敢呼氣,這樣的事,不止一次,王樹聲后來自己說,“命是在一次次裝啞巴中保下來的。”
“我若不死,必回延安,哪怕爬也爬回去。”
——《貳》——
乞討人,活著回來了
在賀蘭山腳下,他腳傷嚴重,走不動了,別人勸他留在牧民家養傷,他不聽,他說:“別人能走我也能走。”但走不快。
他拄著木棍,腿一瘸一拐,在中衛,他遇到俞學仁。
一個老頭,王樹聲敲門,俞學仁盯著他臉,沒說話,王樹聲心里一沉,以為又是白來一趟,俞學仁讓他進門。
夜里,老頭悄悄問:“你是不是共產黨的?”
王樹聲不說話,只點了點頭。
老頭低聲說:“我也不怕,你住我這,先別出門。”第二天,給他換了身衣服,是莊稼人的麻布褂,就是這身衣服,救了王樹聲。
他一路裝啞巴,一路熬著,不被發現,他記不清那段路多遠。
再遇到熟人,是在靖遠,西路軍總指揮部五局局長歐陽毅認出他,嚇了一跳:“王指揮?你沒死?”
王樹聲咧嘴笑了一下,笑得嘴角都裂了,眼淚掉下來,沒人敢看。
他活著回到延安,那是1937年8月,延安城的黃土還沒干透,他一瘸一拐走進窯洞,門口的警衛不認得他,只覺得這個人衣服破、臉黑、眼神兇。
他說要見毛澤東,警衛愣住了。
毛澤東見到他,站起身,走了兩步,說:“好!你回來了,就是勝利。”王樹聲什么都沒說,他脫下破衣,坐下。
他在延安住了兩個月。腳養好后,又穿上軍裝。
但那身麻布褂,他留著,后來他說:“那是俞老頭救我的命。”他找了俞學仁很多年,一直沒找到,直到臨終,還在惦記著他。
——《叁》——
不是正規軍,卻撐起一座山
延安后,他沒休息多久,1938年,命令到了,去太行山,沒人愿意去那里,太行山是個棺材坑,山高林密,鬼子四處掃蕩,駐扎不下。
很多部隊進了山,回不來,王樹聲拎著一把破槍,去了。
他當時的頭銜,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可到了地方,才知道,沒兵沒糧沒地盤,他手上,一共三千人,槍是舊的,子彈是不夠數的,多數人只會種地。
這不是軍隊,是一群逃難人。
他自己也沒得選,鬼子逼著村民修鐵路、建炮樓,燒村、抓人、殺牛,他必須把這群“種田的”變成打仗的,怎么變?只有一條路,戰斗。
他帶頭打第一槍,他們用幾個月,硬是打下幾個據點。
繳了槍,抬了糧,兵越來越多,有人是難民,回來投奔他,有人是百姓,被他一句話勸上山,他的規矩狠,逃跑者,不留,搶民糧,挨處分。
太行山的游擊隊,三個月翻一番。
正規軍和民兵的比例,本來是1:0.7,幾個月后,變成1:2,敵人說這是“無形的部隊”,打不光,追不盡。
他帶著他們挖地道、修碉堡、種地雷。
鬼子抓不到他,懸賞五千塊大洋,老百姓把他藏在炕洞里、羊圈里,甚至用大缸蓋著,他從不多話,只看、只記。
1946年,中原突圍,他又走了一次生死線。
那時,部隊剛渡江,敵人追得緊,地形復雜,供給斷絕,他帶著這支部隊,一路往前,穿林過河,他帶頭走在最前。
他瘦得皮包骨,臉上只剩眼睛亮。眼睛不說話,但比槍還嚇人。
——《肆》——
不穿皮鞋的將軍
1950年,打完仗,他被調去湖北,任軍區司令員,他終于有房、有車、有秘書,有人問他:“想住哪棟?”
他指著最小的那間:“這夠了。”
他不穿皮鞋,穿布鞋,走泥地不打滑,走得穩,皮鞋他嫌悶,說像裹腳,有人送他皮鞋,他讓人退了,說:“穿著這個,我指揮不動。”
1955年,他調去總軍械部當部長時,正趕上裝備換代。
他每天進車間看零件,有人打趣他,說一個大將,來盯螺絲,他回:“我懂打仗,但孩子們要靠這些打。”
1959年,他負責軍事科學院的工作,他說得最多一句話:“戰爭不是革命的延續,是國家生死的決定。”他說這話時,聲音壓得很低。
他晚年病了,躺在床上,有時會看窗外。
他問人:“寧夏中衛,你去過沒?”
沒人懂他在說什么,他又說:“俞老頭,還在不在?”子女才知道他念著那位救命的老人,派人四處打探,可始終沒找到。
1974年,他走了,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他舉行追悼會,葉劍英元帥主持,徐向前元帥為他宣讀悼詞。
他一生有三個關鍵詞:敢打仗、敢治軍、敢擔當。
在太行山,他從零打造一支能打仗的隊伍,重塑一個“不是軍隊的軍隊”,在中原突圍中,他用嚴厲和堅定拉著部隊走出絕境。
和平年代,他不貪、不取、不徇私。
王樹聲的故事沒有神話色彩,反而正因如此,才更具震撼力。他是那個年代最硬的一塊石頭,不發光,但足夠堅硬,托起一段沉重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