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計劃新建改建口袋公園60座。口袋公園建設,旨在將更多城市 “邊角料” 轉化為多功能公共空間,亦是上海打造“公園城市”“千園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位于長寧區江蘇路萬航渡路路口、江蘇北路橋下的“蘇河超級管”(Super Tube),因其大膽的配色和前衛的設計,在2024年1月開放后,一度成為知名的市民打卡點。這座被網友更名的“夢核公園”現在怎樣了?
研究員針對該項目進行調研,歸納了其在設計及改造手法上的整體思路,并采訪了項目設計方、橋下空間改造的技術專家及業內學者,探討剩余空間轉變為公共服務場所后,在空間使用率與公共利益上如何評判的爭議性問題。
廢棄空間變身為橋下公園
“蘇河超級管”曾經是被圍墻包裹的廢棄市政班房和環衛收集站,所處場地為長寧、靜安、普陀的三區交界,比較邊緣,再加上頂部被路橋覆蓋,改造前的存在感較低。
橋下區域往往較為陰暗和局促,又因為臨近高架橋或其他交通道路,場地安全、場地光照及環境整潔是橋下空間改造的三大難點。這是所有橋下改造項目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2023年,長寧區建設及管理委員會牽頭,啟動了江蘇北路橋下空間品質提升。2024年元旦,這里從曾經的廢棄空間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座色彩絢麗的橋下公園。
為保持主橋的通行功能,江蘇北路橋下空間的建設既不能改變橋柱的任何結構,也不能對地面結構的穩固性產生任何影響。但因為地形方正、空間開闊,“蘇河超級管”項目總體而言改造條件較好。因此,除了打掉原先封閉的墻體,設計師并沒有做過多的空間結構性改動,把更多開放空間釋放出來后,保留了不能改動的橋下柱體和管道,并且解決了區域內管道漏水的問題,可以說初步改善了橋下空間的弊端。
改造前,橋下空間有一大半是封閉且被閑置的。圖源:翡世景觀
改造后因其大膽的配色和前衛的設計,被網友更名為“夢核公園”。圖源:翡世景觀
但這個項目的獨特性就在于大膽的美學設計及空間規劃。因為場地中有幾根無法拆除的市政管道,設計方索性把“管道”元素發揮到最大,使其成為了貫穿整個項目的主體設計元素:把管道線性的幾何線條及鮮艷活潑的“孟菲斯配色”相結合,在視覺上提高了項目的整體識別度,也利用色彩點亮了橋下灰暗的氛圍;利用管道做了軟性分隔,在空間上給人通透感及趣味感,結合明黃色的外層圍欄,實現了人車分流,確保了場地的安全性;把管道結合墻面、地面上的各種標語口號,作為傳遞城市精神的標識,在文化層面與市民形成情感共鳴。
也正因為如此,項目被網友自發改名為“夢核公園”。目前,在大眾點評輸入“蘇河超級管”,將被自動識別為“夢核公園”,而百度地圖等軟件則直接將項目更名。研究員在調研時,接觸到的市民對這個與別不同的口袋公園反饋基本圍繞著其外形展開,比如“很亮眼”,“看起來耳目一新”等字眼。
空間改造的多重“留白”
研究員在調研后發現,總面積1800平方米的“蘇河超級管”公園在改造完成后,處處體現出不同程度的“留白”,讓市民可以在空間使用時更為自由和自主。
首先,在空間劃分上,項目體現了“去邊界化” 的設計理念。整個橋下公園的內部沒有采用固定隔斷等明顯的區域分隔元素,而是利用橋下的立柱體做了更為隱形的空間引導,從而釋放出更多開闊且視覺通透的空間。不同方位上的橋柱、地面上橫豎排列的管道,墻面及地面,均涂刷上不同的色彩,給空間內的使用者產生視覺暗示,這些鮮明的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流動的視覺引導,輔助場地內市民的活動動線。
管道的空間引導和色彩的視覺,讓區域內實現了巧妙的分區。圖源:翡世景觀
橙紅色管道區域內沒有張貼任何使用說明,但這里卻成為了市民親子活動的選擇。區域外側臨近馬路有人車碰撞的風險,橙色管道卻巧妙構成了天然圍擋;區域總體高度在90公分(這個高度成人不會輕易翻越進去,而兒童需要成人輔助才可進入),且黃色地臺做了墊高處理,這樣一來,兒童可以在由管道圍隔好的區域內自由活動,而家長則可以站在外側對孩子進行保護。
其次,公園場地的開闊和不設限制,也讓空間的功能使用能實現靈活性和多功能性。橋下的過道區域是目前最大且完整的空地,這片區域被“挑中”舉辦了多場不同的社群類活動。去年9月,這里就曾由Soul Chill River(音樂活動組織方)發起,舉辦過公益性質的室外音樂會。今年3月,許多市民還自發在這里為歌手方大同舉辦了紀念音樂會。未來,這片空間也可以由街道或社群機構組織,因地制宜地舉辦小型藝術展、市集等不同性質的公共類活動。
市民在橋下空間舉辦室外音樂會。圖源:大眾點評
如何更好地利用場地空間,既有設計上的引導,也體現了市民自主參與的過程。蘇河超級管項目負責人、設計師石舸告訴研究員,設計初衷是盡量保證公園內部空間的透氣感。“希望這個改造項目不要把空間做得特別滿,留給參與者一些自行探索的機會。更多開闊空間代表著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過道區域也可以讓市民玩滑板,或者進行小幅度的體育活動。空間改造完成后如何使用,希望市民能共同參與進來。”
此外,“蘇河超級管”在文化傳播層面,則采用了軟性的敘事形式,預留了一定的想象空間。小麥黃色涂裝的 “啤酒桶” 互動裝置、磨砂樹脂材質的圓形座凳、東南角上的三根大型的白色管道,分別對應著蘇州河旁的中國工業遺產標識——上海啤酒廠、上海造幣廠、阜豐面粉廠。
公園內的圓形座凳,寓意為上海造幣廠的錢幣模型。圖源:翡世景觀
酒桶裝置內部的顯示屏循環播放著介紹蘇州河工業歷史的藝術動畫,座凳則將造幣廠的錢幣轉化為可觸摸的公共家具,讓市民在公園內活動時,能在不經意間感受文明、觸摸歷史。“用互動媒體的形式,比起直接的文字解釋或者硬性宣傳,這樣能更大程度上引起大家的關注,從而引發思考。”石舸介紹說。
須針對空間使用作出必要指引
突破傳統的改造思路及設計理念,對這個項目來說,或許是一柄雙刃劍。改造完成后,橋下公園的空間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卻因不符合市民的普遍認知而陷入 “過度開放” 的困境。
瀏覽小紅書及大眾點評評論時可以看到,“出片”和“多巴胺配色”是提及頻率最高的詞語,許多人僅僅當作這里是拍照打卡的地點,拍完即走。在實地調研時,這個現象也被證實。研究員對公園內的市民進行了詢問,許多人表示進入公園后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場地,“因為看起來和一般的公園不太一樣”。例如,場地內設置了蹺蹺板,好幾位市民誤以為這里是僅供兒童玩耍的地方。加上由于橋下空間開放,受氣溫及天氣影響較大,因而空間的使用率并不高。
此外,由于文化傳播的敘事深度不足,市民對工業文化元素的理解有限。例如,黃色的 “啤酒桶” 裝置缺乏導覽說明,多數市民僅將其視為普通藝術雕塑,難以聯想到上海啤酒廠的歷史,內部播放的宣傳短片也因內容簡單、屏幕隱蔽,容易被市民錯過。面粉廠及造幣廠的相關設計,則因更為抽象的關系,鮮少被注意到。
網友評論僅提及橋下公園的視覺風格適合拍照,并未關注工業文化元素。圖源:小紅書
對此,劉宇揚建筑事務所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劉宇揚認為,剩余空間本來是荒廢的,改造的意義是把廢用空間轉化為市民能使用的空間,本來就是從無到有的加分,他解釋說:“不能僅僅關注文化傳遞的有效率,人們愿意走進這個地方,愿意去找到自己的玩法,對空間而言就是一種進步。”
相對消極的空間,經由改造變身為以實現市民體驗和公共服務為目的的活力型場所,具有一定的社會積極意義。然而,這類空間在改造完畢后,市民對其的深層理解及使用方法還沒跟上,這正是城市更新的必經過程。
德國柏林藤博爾霍夫公園(Tempelhofer Feld),是由機場改建成的市民公共休閑場所,有十分詳細的使用指引。圖源:公園官網
劉宇揚對此建議,針對改造完后的公共空間,作為業主單位的長寧區建設及管理委員會、長寧區街道可在使用規則方面做出必要的指引。“可以借鑒國外的方式,根據橋下公園的實際使用需求,對如何使用空間做出一些文字性質的規范,列明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在公園外圍梳理一塊簡單的指示牌即可。市民也應學會尊重規則,共同維護和使用公共空間。”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李彥伯則指出,橋下空間經改造后若想實現復合型的功能,是具有極大的難度的。“多元化的訴求會帶來很多細枝末節的問題,有隱性的也有顯性的。在行政管理層面,橋下公園如果要開辟一些商業功能,就會面臨土地性質的考驗,涉及工商、稅務等許多問題需要梳理。”
橋下公園的這類改造項目,因其涉及“剩余空間”的再利用,本質上是對城市空間權力的重新分配。通過項目改造,如何讓過去由商業機構主導的空間生產,轉化為政府、設計師、社區、市民共同參與的協作過程,是需要不斷在探索中慢慢實踐的。
設計在無形之中建立了制度,而公共性質的改造項目應該創造出空間,再把空間還給使用者,并讓其自主創造使用方法。該項目的實踐表明,橋下空間改造需在美學創新、功能適配與文化傳承間尋求平衡,才能真正實現 “空間權利回歸市民” 的規劃目標。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