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晚間,電視劇《我家的醫生》在芒果TV上線,正式首播。通過這些劇情,能夠看出來,這部戲想要努力實現一種煙火氣,想要給觀眾們一種就在身邊的感覺。但是,電視劇是講故事的藝術娛樂形式,故事性是其首要原則,《我家的醫生》目前最大的問題便是故事性不足,近乎每一個橋段給的“動力勢能”都不足。這是一部問題出在編劇身上的作品。
煙火氣和溫暖感,是《我家的醫生》能夠一眼看出來的追求。為了實現這種煙火氣,該劇當中的主角們沒少在街邊的美食店當中吃飯。甚至于,該劇的很多鏡頭當中,都去呈現切菜和炒菜的內容。這些細節上的做法,當然是有價值的。但是,這是局部的煙火氣,不是通過故事方式實現的煙火氣。
溫暖感,在該劇當中,也是局部實現的。尤其是社區醫生對于病人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乃至于社區醫生要看孩子一樣看護有些上了歲數的病人。這些內容,都是塑造溫暖感的。然而,需要注意的一點則是,如果就在觀眾們身邊的角色,演繹出來的故事并不符合身邊真實的話,溫暖感就像空中樓閣了。
《我家的醫生》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故事性的問題。我們先只談劇本。這個劇本,沒用的橋段太多了,而有用的橋段太少。也就是業內經常說的,“您這個劇本注水了,需要大面積刪戲才行”。該劇的首集內容,作為故事屬性的產品出現的話,就兩個有用的內容。第一個,老病人想念母親而作妖。第二個,弟弟遇到哥哥,多次作妖。
而在第二集當中,弟弟持續作妖,還是對第一集的延續。在劇本創作當中,我們把這兩個內容稱之為大情節。而一個大情節,需要多個小情節來填充完成。當然,正常的電視劇劇本,一集的內容,需要至少三到五個大情節,這一集,才算是給足了觀眾訊息,才會讓觀眾們覺得它有故事性。
拿這些硬性指標來看《我家的醫生》,就和社區醫生查血類似了。很多硬性指標,這部電視劇無法過關。兩個大情節,竟然填充了一個小時的內容。別人40分鐘就給足三到五個大情節,這部戲,60分鐘才給了倆大情節,就注定讓觀眾們感覺到沒啥故事內容了。這類電視劇,給人的感覺是,沒話硬說,使勁湊時長。這顯然是編劇缺乏基礎生活采風造成的必然錯誤。
像這類扎根在生活當中的故事,最燒編劇的CPU了。很多架空的題材,咱們可以通過創作技巧來胡編亂造。社區醫生這類題材內容,則沒辦法胡編亂造,只能深入生活,認真采風,社區醫生是怎樣的,就創作成怎樣的。《我家的醫生》現在上線的這些劇情,呈現出來的問題便是,編劇沒有找對矛盾點,為了一些虛構的矛盾點而使勁注水。比如說,社區醫院有編制,但招聘不到醫生。
如果說這部電視劇放在二十年前,醫學畢業生還少的時候,說很多城區的社區醫院招聘部那么容易,這還是能讓城市觀眾信服的——該劇故事,便是城區。但是,放在當下,說有編制,都無法招聘到醫生,這就是典型的糊弄觀眾了。咱們當下,每年畢業多少醫學專業的大學生,社區醫生的編制多么不好考了,編劇和導演顯然并未認真采風。所以,這劇到了第二集的時候,一群人挽留弟弟的戲,就顯得不真實了。
《我家的醫生》目前上線的這些劇情,我看不到社區醫院真實的困境。劇作的創作立場,更像是社區醫生的自我抱怨——編劇和導演幫助完成。但這些所謂的抱怨,最終解決的辦法,又不是尋求實際解決,而是尋求一種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來解決。但是,當觀眾們想要問具體的工作難點的時候,該劇又說不清道不明。
在具體的創作細節當中,這部電視劇給人拖沓臃腫的感覺,實在是因為,它在每一個具體的橋段當中,都無法實現劇情的“動力勢能”。編劇在創作的時候,要想清楚,每一場戲,要給觀眾們什么。《我家的醫生》不太尊重電視劇本身的故事性,相反,編劇在連續的多場戲當中,都想著,觀眾們,我要感動你們,我要感動你們。結果,大量的戲份,沒有向前的動能,只能廉價的感動。
電視劇在劇本創作當中,其實可以引入高中物理課力學的那些內容。一場戲,它的前進力是多少,阻力是多少,誰給向前的推動力,誰給戲份阻力,如何克服阻力,或者,阻力如何攔住了向前的力。這是編劇創作技術當中必須被細化出來的,創作者自己要有清晰的概念。不然,就是《我家的醫生》這個樣子了,大面積的絮叨,劇情停滯,很多橋段還失真。這部電視劇給我的觀感便是,編劇不懂行,不入門。(文/馬慶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