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產醫療劇也算是支棱起來了,每年播出的醫療劇雖然熱度都挺一般,但是口碑都挺能打,從內科到外科,從兒科到婦產科,從急診到海外援助,還有整形醫生,幾乎把醫生所有科室拍了個遍。
如今又有一部講述社區醫生的醫療劇也定檔上線了,就是這部————————
《我家的醫生》
這部劇的幾位主演都沒啥人氣,加上醫療劇普遍不火,所以這部劇開播前幾乎是無人問津的狀態。
這部劇開播后,熱度也是相當低迷,口碑方面也不太行。
說實話,醫療劇只要拍得足夠真實,足夠專業,一般很難踩雷。但是看完這部劇的前兩集,真心覺得這部劇的劇情不太吸引人。
?劇情老套平淡,強行煽情讓人反感
社區醫生的日常相比于其他科室的醫生,必然會更加平淡無聊,畢竟社區醫生的工作幾乎都是體檢和日常理療,沒有特殊的病例吸引眼球。
于是這部劇將鏡頭聚焦到病人身上的故事上,這本身是一個很好的取材,但是這部劇的案例選取得太老套了。
比如第一個案例,是一個高血脂的老人為了找回母親味道的剁椒醬,不顧醫生的勸告,經常偷摸去飯店吃飯;
之后主治醫生趙東城(周游飾演)知曉后,就將這個情況告訴了老人的女兒,希望對方多多關注老人的心理狀態。
之后老人和女兒長談后,解開了心結,開始注意飲食,終于平安出院。
整體來講,這個病人的故事過于平淡無聊了,既沒有科普的意義,也沒有特別動人的地方。
之后的兩個案例,一個是病人患上了老年癡呆,認不出自己的老伴了;
一個是老人因為孤獨,故意裝病找醫生聊天;
總的來講,這三個病人的故事都偏老套常規,而且展現手法也沒有特別動人,第三個案例和第一個案例還有點重復,總體來說劇情過于乏味了!
而且這部劇里,對故事的挖掘不夠,不著重用故事本身打動觀眾,而是讓配角用不多的臺詞展現情感,這種強行煽情的做法,屬實不太討喜!
?社區醫生困境不夠真實,科普效果不高
這部劇除了講述一些病人的故事,其余的都在講述社區醫生們所面臨的困境。
其一是錢少事兒多,留不住人;
其二就是社區醫生的社會認可度不夠高,很多人認為社區醫院的醫生不夠專業,不如大醫院的醫生;
而且社區醫生社會地位也不夠高,女主的母親希望女兒辭職,回到三甲醫院工作;
這些困境可能確實客觀存在,但是要知道劇中提到社區醫生都是有編制的,說辭職率居高不下,多少有點和現實不符了!畢竟國人對編制的向往那是由來已久!
至于社區醫生的社會認可度不如大醫院的,這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還有這部劇的科普性也比較一般。
劇中女主余詩(黃堯飾演)所在的慢病科,觀眾對于這個部門是相對陌生的,目前劇中只用了部分字幕和繁忙程度來展現這個科室的作用。
女主還戲稱自己的科室是“資料管理室”。
總之這個科普看得人是云里霧里,兩集過去了,也沒搞明白女主每天的工作到底是啥。
?總結:這部醫療劇很像一部漫長的“流水賬”,故事不夠動人,科普性不足,笑點不多,人物關系也不夠動人!
個人覺得某些醫療紀錄片都比這部劇好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