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 “老人轉身撞人反索賠 7 萬” 的新聞在網絡上掀起了驚濤駭浪,迅速登頂熱搜,引發了廣大網友的強烈關注與憤慨。這起看似普通的碰撞糾紛,卻因法院的判決結果,將公眾對司法公正的討論推向了高潮。
事情發生在 2024 年 11 月 11 日,青島市李滄區的某條人行道上。一位 62 歲的老人劉某,邊走路邊全神貫注地打著電話。突然,毫無征兆地,劉某猛地轉身,身后正常行走的王某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徑直撞上了老人。
這一撞,導致劉某右股骨頸骨折,后經鑒定構成十級傷殘。隨后,劉某將王某告上法庭,索賠醫療費、護理費、傷殘費等各項費用,總計高達 18.8 萬元。
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調取了事發時的監控錄像。從監控畫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劉某在轉身前,前方并無任何突發狀況。基于此,法官認定劉某突然轉身的行為是導致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應承擔主要責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官同時指出,王某未與前方的劉某保持安全距離,這也是事故發生的一個因素,需承擔次要責任。經過多次調解,最終王某需賠償劉某 7 萬元。
此判決一出,瞬間點燃了網友們的怒火。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相關話題的討論熱度持續飆升。網友們紛紛質疑:“行人走路為何還要保持安全距離?
這在法律中哪有明確規定?”“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以后在人多的地方走路,是不是都得時刻警惕,生怕撞到突然轉身的人,然后背上巨額賠償?” 還有網友調侃道:“這是不是意味著,以后出門得帶個尺子,隨時丈量與他人的距離,不然都不敢走路了。”
隨著輿論的不斷發酵,案件的更多細節被網友們深挖出來。據悉,這起案件原本是青島中院作為典型案例在社媒賬號上進行宣傳的,旨在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講解走路時兩人相撞責任如何承擔。
但事與愿違,判決結果引發的爭議遠遠超出了預期。如今,青島中院發布的相關文章已被連夜刪除,評論區也已關閉。然而,這一舉動不僅未能平息輿論,反而讓網友們更加堅信判決存在問題,認為法院是在 “心虛”。
更有網友通過各種渠道,扒出了主審法官的相關信息。這位來自李滄區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庭長韓某,其過往的一些判決案例也被網友們一一翻出。一時間,網絡上對法官的質疑聲鋪天蓋地,要求法院重新審視此案、給出合理解釋的呼聲愈發高漲。
在這起事件中,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 “行人安全距離” 這一概念上。目前,我國法律對于車輛行駛時需保持安全距離有明確規定,但對于行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并無具體條文。
在此次案件中,法官以王某未保持安全距離為由,判定其承擔次要責任,這一判決依據著實讓人難以理解。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如此判罰缺乏足夠的法律支撐,可能會對公眾的行為產生誤導。
這起 “老人轉身撞人反索賠 7 萬” 的案件,不僅僅是一起簡單的民事糾紛,它所引發的社會反響,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司法判決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其公正性、合理性至關重要。
一旦判決結果與公眾的普遍認知產生巨大偏差,不僅會損害司法的公信力,還可能引發社會信任危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此次事件,對案件進行重新審查,給公眾一個合理、公正的交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