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一起看似普通的街頭碰撞事件,因法院的一紙判決徹底引爆全網。62歲的劉大媽邊走路邊打電話時突然轉身,撞上了后方正常行走的王先生。撞擊導致劉大媽摔倒骨折,被鑒定為十級傷殘。盡管王先生第一時間將其送醫,但劉大媽一家仍將他告上法庭,索賠18.8萬元。
李滄區法院最終以“王先生未保持安全距離”為由,判決其賠償7萬元。這一結果不僅讓王先生感到荒謬,更讓網友炸開了鍋:“以后走路得帶尺子量距離嗎?”“青島法院給老年人指了條致富路!”隨著輿論發酵,青島中院連夜刪除案件通報文章、關閉評論區,而憤怒的網友則涌入青島文旅賬號留言調侃:“去青島旅游卡里得有7萬存款”“青島文旅5年白干”。
這起案件最讓人憤怒的,不是老人摔倒的偶然,而是法院判決對公序良俗的踐踏。法院認定劉大媽“突然轉身負主要責任”,卻讓王先生為“未保持安全距離”買單。試問:行人正常行走時,如何預判前方老人會突然180度轉身?若“安全距離”真成法律依據,今后是否要規定“行人間距不得少于1米”?難道走路也要像開車一樣裝行車記錄儀自證清白?
更諷刺的是,劉大媽轉身時正在打電話,這一明顯分心行為卻被法院輕描淡寫。按此邏輯,是否所有低頭玩手機撞人者都能索賠?法律若連基本的行為因果關系都理不清,談何守護公平?
網友戲稱這是“青島版彭宇案”,絕非夸張。彭宇案讓“扶不扶”成為社會之痛,而此案直接讓“走不走”都成了難題。當法律默認“誰受傷誰有理”,就等于給碰瓷者遞上一把刀——老人只需一個轉身,年輕人就可能背上數萬元債務。長此以往,街頭見到老人繞道走將成為常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將高到無法承受。
更可怕的是,法院調解結果暴露了“和稀泥式執法”的頑疾:為了快速結案,讓無過錯者“破財消災”。這種做法看似維護了“弱勢群體”,實則是在縱容訛詐,讓守法者寒心。
面對輿論質疑,青島中院選擇連夜刪文、關閉評論,這種“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態度,徹底激怒了公眾。法院本是社會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線,如今卻成了輿論風暴的中心。更諷刺的是,網友扒出主審法官過往的類似判決,發現“和稀泥式調解”竟非個例——當司法系統把調解率當政績,公平正義便成了可以妥協的數字游戲。
而青島文旅的無辜躺槍,更暴露了公權力失信的連鎖反應:一次荒唐判決,能讓一座城市的形象五年努力付諸東流。游客用腳投票的背后,是對司法環境、社會治理的深度質疑。
從彭宇案到青島轉身案,15年過去了,公眾的憤怒從未消失。我們憤怒的不是對老人的冷漠,而是法律對善良的背刺;我們恐懼的不是街頭偶發的碰撞,而是司法系統對常識的背離。
法律不該是冷冰冰的條文堆砌,而應傳遞最樸素的價值觀:保護無辜者,懲戒貪婪者。當法院用“安全距離”給路人戴枷鎖時,真正該被審判的,是那些和稀泥的判決、捂蓋子的作風,以及“誰鬧誰有理”的畸形邏輯。青島文旅的評論區依然充斥著網友的戲謔,但這從來不是一場玩笑。今日我們不為王先生吶喊,明日被索賠的可能是每個普通人。
文末互動:
你覺得“安全距離”該由誰負責?如果你是王先生,會接受7萬賠償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