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慶典或迎賓儀式上,21聲禮炮轟鳴,莊重又威嚴。為啥非得是21響?這得從18世紀英國海軍說起,里面藏著國際關系變遷和外交禮儀發展的秘密。
17世紀,英國海軍崛起,搞出一套“炮艦外交”。當時英國軍艦一般裝7門炮,開到別國港口前,為表善意,就把炮膛里的炮彈全打出去。被訪問的國家為表尊重,回敬三倍炮響,也就是21響。這其實是英國殖民者仗著實力強,單方面定的規矩。比如1777年英國軍艦到印度加爾各答港,印度殖民當局只能放21響禮炮,英國軍艦卻只回7響,這差距一擺,誰是老大誰是跟班一目了然。
后來英國成了“日不落帝國”,到處有殖民地,21響禮炮就成了國際公認的“最高禮遇”。1875年,美國和英國商量好,把21響定為迎接國家元首的標準,19響迎接政府首腦,17響迎接副總理級別官員。這么一分等級,既延續了放單數炮的老傳統,又靠炮響數量差別,立起了國際交往的等級秩序。
21響這個數字也有講究。以前英國海軍覺得7吉利,雙數不吉利,再加上當時火炮裝彈技術限制,就定了用奇數響炮。而且從技術上說,21響禮炮和當時最大戰艦的火炮數量一樣。軍艦不想打仗了,就把21門火炮都放一遍,表示沒武器、沒惡意,放炮就成了和平友好的象征。現在放禮炮都用空包彈了,但還是用4門火炮交替放(2門實響,2門備用),把以前打仗的武器變成了傳遞和平的工具。
現在,不同國家放禮炮的方式也不一樣。英國國王過生日放62響禮炮(21響致敬倫敦市,21響致敬軍隊,再加20響在皇家公園放),美國國慶節放50響代表50個州。中國從1984年恢復放禮炮,外國元首來訪就嚴格按21響標準。2023年歡迎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時,放禮炮的部隊用電子擊發系統,276秒里放70響,一聲沒出差錯,可見現代軍事禮儀有多準。
以前殖民時代,21響禮炮是殖民者欺負人的工具。到了19世紀末,英國軍艦主動改成回敬21響,說明“宗主國特權”的時代過去了。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辦獨立慶典也用21響禮炮,表明國際關系要平等。
現在國際關系里,禮炮響數還是很重要的外交信號。2023年法國總統訪美,白宮放21響;美國國務卿訪法,法國放19響,這差別能看出盟友關系里的微妙。有些發展中國家還不按老規矩來,2024年印度辦G20峰會迎賓儀式,搞了“21響電子禮炮加無人機編隊”,既莊重又秀了科技實力。
從殖民時代的威懾工具,到現在的和平象征,21響禮炮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它留著過去火炮技術的影子,也反映著國際關系的變化,更代表著人類對禮儀精神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