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繼續立足本職,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將泥土里的經驗轉化為撰寫提案的養分,寫好委員作業,為農林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范國強委員(中)在實驗室與學生一起觀察泡桐轉基因苗生長情況。
我從事林業研究有30多年了。我和團隊長期致力于泡桐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了特性優良的四倍體泡桐新品種,解決了生產上“低干大冠”、叢枝病發生率高、自然接干率低等重大問題,并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在全國新栽泡桐中有70%是四倍體泡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鄉村振興貢獻了泡桐力量。
在河南蘭考,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1963年,為了防風固沙,幫助農民擺脫貧困,焦裕祿親手種下泡桐樹,人們親切地叫它“焦桐”。
如今,全國的泡桐數量已近10億株,成為我國平原綠化和速生用材林的第二大樹種。泡桐寬大的樹冠可以提供涼爽的樹蔭,耐火、防潮,不翹不裂的材質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行業,特別是受到日本、東南亞等進口國的歡迎。泡桐還是能“唱歌”的樹,用其制作的古箏聲音悠揚悅耳,獨有韻味。蘭考人把泡桐制成板材、家具、樂器,遠銷海內外。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的履職重心也一直放在農林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到多地農村考察林業生態情況,最大的感受是造林要因地制宜,才能平衡好環境效益與群眾利益之間的關系,國家相關政策也才能更好地落地。為此,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期間,我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林業生態環境的提案》。
我在提案中建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宜林(草)則林(草)、宜耕則耕,實現森林資源和耕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生態監測與保護,嚴厲打擊非法采伐、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加快林木育種步伐,培育出速生、豐產、優質、高效、抗逆適合農林復合經營的林(果)新品種,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生態保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真辦理提案,對每條建議都逐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回復,表示將配合自然資源部統籌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優化森林資源和耕地資源配置,逐步引導在陡坡山地上種植果樹、林木,在平原種植糧、棉、油、糖、菜等作物,優化農用地空間布局;加強經濟林等各類良種基地建設,強化林草品種審定工作,助力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為糧食安全和生態建設提供種苗保障等。
一紙提案辦復證書,既是激勵也是鞭策。聽群眾心聲,替群眾發聲,只有多走、多看、多聽、多想,才能提交高質量提案。我將繼續立足本職,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將泥土里的經驗轉化為撰寫提案的養分,寫好委員作業,為農林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
作者:范國強
文字編輯:羅韋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