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俄羅斯紅場閱兵當天,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沒有出現在觀禮臺上,這一決定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猜測。
有外媒甚至認為這是俄朝關系出現變化的象征。
但實際上,不出席紅場閱兵實乃金正恩的智慧考量,而且,盡管人沒到場,但金正恩以特殊方式給普京送上了一份“厚禮”。
金正恩的“厚禮”
就在閱兵式前一天,朝方發射多枚短程彈道導彈落入日本海,其中最遠射程達800公里,并特別說明這是金正恩親自指導的軍事行動。
朝鮮這一舉動有著多重考量。
首先是技術層面的互通。
韓國情報部門早就注意到,朝鮮的導彈和火炮技術正悄悄流向俄羅斯前線。
朝鮮KN-23短程導彈的700公里射程與俄軍使用的"伊斯坎德爾"導彈性能高度接近,而后者在烏克蘭戰場上消耗極大。
此時朝鮮高調試射同類型武器,極可能通過技術共享幫助俄羅斯緩解彈藥不足的壓力。
尤其是今年以來朝方試射的導彈射程全部控制在可打擊日韓范圍內,這種"精準控距"既能展示軍事實力,又不至于引發美國對洲際導彈威脅的過度反應。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國際博弈的平衡。
隨著美國大選臨近,特朗普政府對朝政策尚不明朗。朝鮮在此時選擇發射短程而非洲際導彈,恰似在鋼絲上行走,既向美國釋放警告信號,又保持了談判空間。
韓國軍事專家分析指出,金正恩顯然在避免過早觸及美方底線,又給俄羅斯適時表達一份“忠心”。
值得玩味的是,此前金正恩在國內連續三天視察軍工企業。
5月4日走訪坦克工廠,7日巡視第二經濟委員會所屬軍工廠,8日更親自指導了遠程火炮與導彈系統的聯合演練,這在平壤高層日程中實屬罕見。
現場照片里頻頻出現的KN-25火箭炮身影讓人聯想起去年5月的場景。
當時該型武器試射后便被火速送往俄羅斯戰場。
這些跡象表明,朝鮮在加緊籌備對俄軍援的同時,也在精心把控武器交付的節奏。
金正恩的考量
仔細看金正恩這次的操作,確實充滿了智慧。
沒去紅場閱兵看似不給面子,實則是一招"不落話柄"的高明棋,既避免了直接刺激美日韓神經,又用實實在在的導彈秀給普京送去大禮。
這種"人未到禮先至"的做法,就像鄰居家辦喜事送了份子錢卻不赴宴,既保全了情分又省去了麻煩。
首先看對美日韓的考量。
要是金正恩真去了莫斯科,美韓軍事同盟百分百要借題發揮。
比如日本可能趁機推進部署反導系統,韓國保守派肯定要大炒"朝俄軍事同盟威脅論",美國說不定還要在聯合國搞制裁提案。
現在金正恩選擇"隱身",只讓導彈代替本人亮相,既守住了安全紅線,又沒給別人抓到把柄的機會。
再看送給普京的"厚禮"有多實在。朝鮮試射的短程導彈打不到美國本土,但在俄烏戰場正好能替代俄軍消耗殆盡的伊斯坎德爾導彈。
特別是這次試射特意展示的800公里射程,剛好覆蓋烏克蘭戰場大部分戰略目標。
俄軍工官員私下透露,朝鮮提供的彈藥價格只有北約國家的五分之一,簡直是"物美價廉"。
對于中國來說,金正恩這番考量其實藏著心思。
朝鮮半島的穩定直接關系著東北邊境安寧,中方最不愿看到半島局勢失控。
金正恩用"遠程送禮"替代"高調結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刺激地區局勢升級。
前陣子中朝邊境貿易量突然增長三成,說明平壤也在有意無意地釋放穩定信號。
更深層次來看,中俄朝三國的互動越來越有默契。
雖然不搞公開的軍事同盟,但在能源、糧食、技術合作上已經形成互補鏈條。
比如俄羅斯的石油通過中國管道轉運朝鮮,朝鮮的礦石通過中國港口運往俄羅斯。
這種"你中有我"的協作模式,比白紙黑字的盟約更讓西方頭疼。
說到底,當今國際局勢就像大洗牌,光靠蠻勁不行,得會打巧牌。
金正恩這招"進退有度",既顧全了自家安全,又維持了盟友關系,還順帶鞏固了地區穩定格局。
中俄朝三方能保持戰略定力,在關鍵問題上相互撐腰,這才是真正讓對手害怕的"鐵三角"。
現在美國人嘴上喊著制裁,實際上連自家軍工都要偷偷買中國零件,這年頭誰家日子都不好過。
與其跟風搞對抗,不如扎扎實實把自己的飯碗端穩了,朝鮮放導彈都沒耽誤春耕,俄羅斯前線打仗還在給老百姓漲退休金,中國工廠照樣三班倒趕訂單。
這種"你打你的,我干我的"的生存智慧,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