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改變人生的“偶然”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某個平常的下午,你因為堵車改道,卻意外遇到了現在的伴侶。亦或是,在投遞簡歷之時一時手滑選錯了公司,然而最終卻發覺那才是最為契合自己的工作。諸如此類的 “巧合”,總是不禁令人心生疑惑:難道真的存在 “命中注定” 的事情嗎?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術語,叫 “敘事謬誤”,意為人類總是熱衷于給隨機發生的事件賦予意義。但有意思的是,主流觀點也承認“緣分”的存在:一項針對婚姻的研究顯示,68%的夫妻在相遇前,其實生活在半徑5公里內的重疊區域。你看,所謂天注定,可能只是概率游戲里的必然。
緣分是選擇題
傳統觀點認為,緣分是月老手中的紅線,早就被上天系定好了。然而,反常識的真相卻是,緣分更似自助餐廳,菜品早已陳列妥當,可究竟選擇哪一道,卻需要你親自伸手去抉擇。
張愛玲曾言 “于千萬人中遇見你”,可要是當年她不肯從上海前往香港,那么這所謂 “千萬人” 根本就不會在她的生命中出現。所有相遇,都是無數主動選擇堆砌的結果。那些抱怨“遇不到對的人”的,或許該先問問自己:你給自己創造過多少“遇見”的機會?
一組有意思的調查數據:
52%的人認為“緣分需要等待”
但83%的長期單身者,周末選擇宅家刷手機
這跟等公交車一樣,你總說“車還沒來”,卻從不肯走到站臺。命運最愛獎勵行動派:我認識的一位阿姨,55歲開始學國畫,結果在老年大學遇到了喪偶的教授老伴。她說:“我這輩子最后悔的,就是沒早十年拿起畫筆。”
你的“注定”由你定義
近期重新捧讀《紅樓夢》之際,驟然發覺一個細微之處:寶黛初次相見時,寶玉言道 “這妹妹我見過的”,此語乍一聽仿若充滿浪漫的宿命之感,然而實際上卻是由于賈母早就在黛玉面前提及過寶玉。你看,連古典文學里的“命中注定”,都是人為鋪墊的。
所以啊,與其糾結“他是不是對的人”,不如學學菜市場挑西瓜,你得先挨個拍一遍,才能找到最甜的那個。
你人生中有哪些“偶然”改變了命運?是十七歲時填錯志愿卻有幸讀到心儀專業,還是相親時走錯桌反倒邂逅真愛?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說不定你的經歷,就是別人明天的“緣分指南”。
原創聲明:本文觀點源自對心理學、社會學研究的交叉分析,拒絕“宿命論”與“雞湯論”,只提供思考新角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