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房地產行業不會再有普漲行情,只有結構性機會和區域性機遇。這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從增量擴張轉為存量優化這一新周期的必然。
宏觀層面利好持續,微觀層面聚焦“好房子”
宏觀層面的利好還會持續釋放,自2024年提出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以來,頂層設計就在不斷的放大招,匹配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融資制度也將推出。
微觀層面繼續聚焦“產品力”即“好房子”,5月1日正式實施的《住宅項目規范》倒逼住宅產品品質提升,往昔“產品為王、百花齊放”的時代有望再現。
以頭部房企為主力群體的產品創新和讓利進一步推動,超高贈送、跨級配置、全場景智能化等都可能是標配。
上述舉措,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
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7億平方米;2024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7.5億平方米;截至2025年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7.9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5.1%,這一數據也是自2016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值;房地產市場的庫存壓力仍在增加。
有機構預測未來新建商品房市場將形成8-10萬億元的規模,并保持平衡,業界對此持保留態度。
人口紅利消退?、城鎮化增速降檔?和存量替代加速??等因素放大了房地產市場的難點,必須以針對性舉措減壓力、提信心。
土地紅利和金融杠桿不再,房企和剛需群體如何雙向奔赴?
2019年,頭部房企的凈利潤率為15%-25%,但當土地紅利、金融杠桿與政策寬松等因素都不再回歸或極難獲取,2024年的上市房企凈利潤率中位數已降至5.2%。
2024年,300城各類用地成交規劃建面為14.0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4.7%。其中,住宅用地成交3.8億平方米,同比下降23.3%。
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300城出讓的土地建面少11.2%,但成交金額增加17.6%。
大多數房企正在深入分析市場需求,根據不同城市、不同項目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去庫存方案,而在努力去庫存的同時,房企需要積極優化貨值結構,其重要策略之一是聚焦核心城市拿地,進而打造“好房子”。
有觀點指出,房貸利率最能體現樓市的冷暖,如果利率高,說明市場過熱,反之說明市場過冷。其論據是:2018年-2021年,很多人的房貸利率在5%以上,但市場非常火爆。
其實,經濟層面對房地產行業最直接也最樸素的影響就是,就業和收入是買房的基礎,也是促進房價上漲的必備條件,這一細節,消費群體各自感同身受,按需選擇永遠有效。
信心重于黃金,修復信用鏈條,重建市場信心,促進金融和房地產良性循環的過程漫長而艱巨,甚至會有反復,在此期間,任何房地產市場“到頂了”還是“見底了”的論斷,角度不同、站位不同,不能換位體驗,都過于局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