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可現在,活到七八十歲的人可多了去了!
這晚年咋過好,還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我今兒個就跟您嘮嘮,人老了最重要的是啥?
不是吃得多好、喝得多美,而是得管住自己的嘴。
這"守嘴"二字,可關乎您的健康、人際關系,說不定還能保住一輩子的福氣呢!
1.守嘴,健康第一
老話說得好:"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這話出在《菜根譚》里。
年輕那會兒,咱就跟脫韁野馬似的,啥香吃啥,啥辣吃啥,根本不管身體能不能扛得住。
可現在上了年紀,身體就像開了幾十年的老爺車,零件都老化了,腸胃功能也大不如前。
這時候還跟年輕時候一樣胡吃海喝,那不是找病嗎?
您想想,長期高糖高脂的飲食,不僅讓細胞老得快,患癌風險也高。
這就好比汽車加劣質油,發動機遲早要壞,說不定還出大故障呢!
看看那些長壽老人,哪個不是吃得清淡?
吃飯細嚼慢咽,懂得"食少言寡"的道理。
啥叫"食少言寡"?就是不過度追求口腹之欲,給腸胃減減負。
我建議您啊,每天吃飯吃到七分飽就行,說話也別太滿。
給別人留余地,也是給自己留后路。
這樣身體輕松,心里也舒坦。
2.少說話,關系更和諧
《論語》里說:"言多必失"。這話用在晚年生活里,再合適不過了。
年輕的時候,咱就像初生牛犢,渾身是勁兒,愛跟人爭對錯,愛炫耀子女有多優秀。
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有價值。
可現在老了,社會閱歷豐富了,就該學會低調和包容。
可有些老人不明白這個理兒,還是跟年輕時候一樣,口無遮攔。
比如說,有人總在朋友圈曬孫子考上名校了,說不定就有人暗自嫉妒,原本和諧的關系可能就出問題了;
還有人老抱怨兒媳不孝順,這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子女為難。
您聽說過民國女星阮玲玉嗎?
那時候社會對女性特別苛刻,她身處娛樂圈,各種流言蜚語像刀子一樣扎她心。
最后,她被那些"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的謠言逼得自殺了。
這不就是"言多必失"的真實寫照嗎?
所以啊,與其多說話惹麻煩,不如學學古人"守口如瓶"。
遇到是非,一笑而過;聽到閑話,裝聾作啞。
時間長了,您的人緣反倒更好。
3.閉口禪,修出內心安寧
《道德經》里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可是晚年修心的訣竅。
人老了,就愛回憶過去,感慨人生。
時不時就念叨"當年我怎么怎么樣",既浪費精力,又傷神。
您看看蘇軾,一生被貶多次,仕途坎坷。
可他面對挫折,總能保持豁達。
有一次,他遇到醉漢辱罵,他沒沖動回應,而是選擇了沉默。
因為他明白,在那種情況下,多說一句可能只會讓事情更糟。
沉默不是懦弱,是給心靈留空間。
我建議您每天抽半小時靜坐,把想說的話都咽回去。
在這個安靜的過程中,審視自己的內心,讓浮躁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時間長了,心氣平和了,病痛也少了。
這就是晚年智慧——說該說的話,留不該說的話。
最后啊,我得提醒您,守嘴不是不讓您說話,而是"知人不評,知事不宣"。
比如說,看到鄰居吵架了,您千萬別去當和事佬瞎摻和,因為您不了解全貌,好心可能辦壞事;
聽到養生謠言了,也別急著轉發,先求證一下真假。
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管住嘴就是守住福。
您可以試試每天寫個"閉口日記",記錄一下哪些話該說,哪些話該咽下去。
時間長了,您自然就明白"大智若愚"的道理了。
人老了,管住嘴就是守住后半輩子的底牌。
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從容,日子才能過得像老茶一樣,越品越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