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
最令人心碎的莫過于離別
最使人執(zhí)著的莫過于失去
佛陀以無上智慧揭示了
“愛別離苦”的真相
世間一切親情愛戀
都如同旅途中偶然相遇的過客
因緣和合時相聚
緣分散盡時別離
終究沒有永恒的相守
越是執(zhí)著于占有,痛苦就越深重
唯有真正看透無常的本質(zhì)
才能從占有欲的束縛中解脫
達(dá)到心靈真正的自在安寧
昔日,有一婆羅門生了個孩子,7歲時便因病而死。婆羅門傷心欲絕,決定去找閻羅王,把孩子的命要回來。
他到處打聽如何才能前往陰間,一群婆羅門告訴他:“人活著的時候,通常見不到閻羅王。不過如果你執(zhí)意要去,向此西行四百里有一條大河,河中的城是仙人行經(jīng)人間停宿的地方。每月八日閻羅王將經(jīng)過那座城,只要你守持齋戒,必定能如愿見到!”
后來,婆羅門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見到了閻羅王。他懇求閻羅王讓他孩子重新活過來,閻羅王說:“你孩子正在東園玩耍,如果他愿意,你就可以帶他回去。”婆羅門聽聞欣喜至極,立刻直朝東園奔去。
結(jié)果婆羅門的孩子見了他,根本不理他,甚至還呵斥道:“你這不明事理的愚癡老頭,我只是暫時寄住在你家,所以被稱為你的孩子。現(xiàn)在我在這里已另有父母,你還是打消妄想,早點回去吧!”婆羅門滿懷悲痛,悵然離去。
他回家后實在想不通,就去問佛陀整件事的緣由。
佛陀說:“你真的是愚迷無知啊!父子、夫妻只是暫時的因緣聚合,才聚到了一起,就如寄居一處的旅人們般,不久便會離散”。
佛陀開示了愛別離苦的道理,婆羅門頓時心開意解,遂于佛陀座下出家,終證得阿羅漢果。
佛家有云: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
正如故事中的婆羅門一般,喪子后的瘋狂追尋,是人類面對"愛別離苦"最原始的掙扎。而佛陀以“如寄居旅人”比喻人世親情,指出執(zhí)著永恒才是痛苦的根源。
因而婆羅門最終放下“我的孩子”這一執(zhí)念,接受無常,反而獲得真正的解脫。
當(dāng)然,"愛別離苦"的智慧不在于教人冷漠,而在于培養(yǎng)一種清醒的深情。證得阿羅漢果的婆羅門并未停止去愛,而是學(xué)會了不以占有定義愛。
這種境界對當(dāng)代人的啟示在于:與其恐懼別離而不敢去愛,或執(zhí)著永恒而痛苦不堪,不如在明知短暫中依然全情投入。就像欣賞櫻花,正因其轉(zhuǎn)瞬即逝,每一刻的綻放才彌足珍貴。當(dāng)婆羅門放下"我的孩子"這一執(zhí)念時,他獲得的不是情感的荒漠,而是更廣闊無礙的慈悲。
人生苦不苦?苦!就像苦瓜一樣,它的根本的味道,它的特性就是苦的,這就是實相。苦,我們再怎么折騰它,它的本質(zhì)不會變甜。所以我們首先要面對這個真相,接受這個事實,這就是“智慧”。
你說苦瓜是甜的,就是自己騙自己,就是“無明”,你認(rèn)識到苦瓜它就是苦的,這就是“聰明”,接受這個“苦”的實相,這就是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