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降城位置圖(圖源:知識貝殼)
三受降城記
□王鐘
北疆大地,古遺多存。三受降城①,聲名猶勝。三城崛起于黃河之北,雄踞于陰山之陽。地接秦趙故壘,勢控突厥王庭。自漢武開疆,迄至盛唐,名將經略,使節頻臨。或以和親撫遠,或以兵戈定襄。可謂胡塵屢驚,邊功迭建。然漢闕唐宮,猶湮荒草;戍樓烽燧,幸能尋跡。呂溫刻《碑銘》以歌其功,杜佑撰《通典》而頌其德。
千三百年前,大唐威加四海。突厥復叛,屢犯邊陲;默啜②跳梁,時擾中原。為固皇圖,朝廷納張仁愿③策,跨河筑三城,以控扼漠南。三城攻防互應,衛北疆之安。是謂唐室御邊之宏略,千古兵家之壯舉也。自此,三受降城憑河之險,城之固,勢之雄揚威朔漠。其東城拂云,遙應朔方之節;中城直道,橫絕敵鹵之蹤;西城臨河,俯瞰大漠之穹。三城北枕陰山,南襟黃河。西眺賀蘭,東望云中。烽堠相望,戍旗交映。紫塞遙連,雪峰嶙峋。真乃縱貫陰山之金湯,長標華夏之豐碑。
洎乎天寶之后,邊患尤劇。回紇崛興,吐蕃窺邊。公元七五五年,漁陽鼙鼓④,驚破霓裳。安史亂起,兩京淪陷。朔方建兒自三城南下,郭李會師⑤,護太子于靈武。國難之際,數顯三城之重。及至晚唐,藩鎮割據,三城雖在,國勢已非。然猶為北門要塞,捍御邊陲。
自宋元以降,三城漸圮。然遺址猶存,供人憑吊。時人過此,猶想見當年之盛:戍樓聳峙,旌旗獵獵,畫角悲壯;使節往來,冠蓋相望,文書紛紜;商旅絡繹,駝鈴悠揚,貨殖交關;將士巡邊,金甲耀日,劍氣凌霄。軍道、商道、貢道、使道,輻輳于此。邊關將士,望月思鄉,倚劍于雉堞;文人墨客,吊古傷今,題詩于戍樓;牧人樵夫,逐水草而居,謳歌于原野;胡商漢賈,通貨賄有無,貿易于城下。邊民安逸于貞觀開元之世,四夷賓服于受降三城之威!
迨及近世,倭虜犯華,山河破碎。北疆健兒以河套為壘,整軍經武,三城邊民同御外侮。終使倭寇折戟沉沙。歷史輪回,英雄代出。所不變者,唯我河套軍民保家衛國之赤忱耳!
今三城遺址,烽燧重光。夯土斑斑,可溯邊防之典,殘垣屹屹,猶彰國強之威。盛唐鐵馬冰河已入畫,明時金戈玉帛皆成詩。考古精研,辨千載金湯形勝;文旅活化,展萬里邊陲氣象。各族共筑文明豐碑,百姓同寫盛世華章。古戍新生,盛世春風度玉門;遺珍重煥,文明薪火耀北疆!
有《沁園春》一首,詠此三城。詞曰:
河套邊荒,三城雄立,控扼漠南。
念張公仁愿,揮師筑壘;
突厥震懾,防線新添。
東倚云中,西臨朔方,中據九原鎮北番。
三月內,看巍峨城闕,拔地摩天。
三城功用周全。扼要處、交通商貿繁。更屯田積粟,軍糧得濟;攻防互應,敵寇難犯。前哨揚威,北征破虜,唐室邊疆歲月安。千秋過,嘆豐碑永在,青史流丹 。
注:
①三受降城:唐朝為防御突厥于景龍二年(708年)建成的三座軍事要塞,由中受降城(遺址在今包頭境內)、東受降城(遺址在今呼和浩特境內)和西受降城(遺址在今巴彥淖爾境內)組成。是唐代北方邊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默啜:默啜可汗,后突厥汗國(682—744年)的第二位可汗,全名阿史那默啜。統治期間(691—716年在位)后突厥達到極盛,成為唐朝北方最強大的對手之一。
③張仁愿:本名仁亶,后避唐睿宗李旦諱改仁愿,707年為朔方道大總管,統率大軍抵御突厥。次年,筑三受降城,并置烽候1800所,以防御突厥。此后,突厥不敢輕易南犯,朔方得保安寧。睿宗即位后,致仕,加兵部尚書。開元二年(714年)卒。
④漁陽鼙鼓:語出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指安祿山在漁陽舉兵反叛之事。
⑤郭李會師:安史之亂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聯合與叛軍作戰的歷史事件。最終叛軍敗唐軍勝。此后郭子儀率朔方軍收復失地,最終收復兩京(西安、洛陽)。
作者簡介
王鐘:退休職員,文史愛好者,內蒙古自治區文史館館員。曾出版知青題材長篇小說《凈界》《月偏時》等文學作品。另有《民國內蒙古期刊封圖志略》《內蒙古書報刊圖史》等地方史志類專著行世。在區內外報刊刊發文史類文章多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