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國(上):歷史沿革
高昌國是從460年到640年,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的以漢人為主體居民的地方政權。歷經闞氏高昌(460年-488年)、張氏高昌(488年-496年)、馬氏高昌(497年-501年)及麴氏高昌(502年-640年)四個時期。
1.闞氏高昌
闞氏高昌,5世紀后期在高昌建立的王國。建立者是闞伯周,是柔然的附庸國。460年,柔然攻高昌,河西王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滅亡。闞伯周被柔然立為高昌國王,477年,闞伯周去世,其子闞義成即位。次年,義成之兄闞首歸殺害闞義成,自立為王。488年,被高車王阿伏至羅所殺,闞氏高昌滅亡。
闞氏是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漢族大姓,十六國末期其首領闞爽在后西涼、柔然幫助下占據高昌,自任太守,宣布脫離北涼統治。442年沮渠無諱率北涼殘部重占高昌,闞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難。次年,沮渠無諱建立后北涼。460年,柔然國勢比較強盛,處羅可汗決定幫助闞氏復國。十一月,柔然派遣大軍南下攻克后北涼,殺死沮渠無諱的繼承人沮渠安周,幫助高昌闞氏重返家園。此時闞爽已死,柔然立闞氏族人闞伯周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為國號,亦稱"闞氏高昌"。闞伯周建立闞氏高昌后,柔然為其保護國,并長期使用受羅部真可汗的“永康”年號;對內發展地方經濟,崇尚漢族文化傳統,信奉佛教。闞伯周死后,兒子闞義成繼位。之后闞義成的兄長闞首歸弒殺闞義成,篡位,491年闞首歸被高車王阿伏至羅所殺。共傳3世,計31年。
2.張氏高昌
張氏高昌,為敦煌郡人張孟明(460年-496年)建立。他于488年至496年在位。488年,高昌王闞首歸被高車王可至羅所殺,闞氏高昌滅亡。高昌人擁立張孟明為王,496年,高昌國人將其殺害,擁立馬儒為高昌王。
3.馬氏高昌
馬氏高昌,為馬儒(5世紀-501年)建立,他于496年至501年在位。496年,高昌國人將高昌王張孟明殺害,擁立馬儒為高昌王。鞏顧禮為左長史,麴嘉為右長史。497年,派遣司馬王體玄到北魏朝貢,請求高昌國舉國遷住內地。北魏孝文帝接受了馬儒的請求,派遣明威將軍韓安保接納,割伊吾五百里地,供馬儒居住。馬儒派遣鞏顧禮、麴嘉迎接韓安保,出高昌國境四百里,而韓安保不至。鞏顧禮等回高昌,韓安保亦回伊吾。韓安保派遣韓興安等十二人出使高昌,馬儒再遣鞏顧禮和世子馬義舒迎接韓安保。至高昌境外百六十里白棘城。而高昌本地人眷戀本土,不愿東遷,相勾結殺死馬儒而立麹嘉為王。
4.麴氏高昌
麴氏高昌,501年在高昌建立的王國。建立者是麴嘉。
隋開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隋煬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貿易,并調查了解西域區情。裴矩后來將其獲得的有關信息撰成《西域圖記》呈上供隋煬帝參閱。
大業四年(608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筑城郭。之后又設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隋朝開始經營西域諸地事務。并于高昌國置西戎校尉府統管西域事務,
大業八年(612年)冬,隋煬帝將華容公主嫁給了來朝的高昌王。
大業五年(609年)遣使朝貢,并出兵協助隋朝攻打高句麗。
貞觀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后來麴文泰與西突厥結盟,輕辱唐朝,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
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后設安西都護府統之。
(1)政治
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當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設立吏部、祠部、庫部、倉部、主客、禮部、民部、兵部等許多行政部門。高昌境內共設4個郡和18個縣。各城也仿照中原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業集中經營,防火、防盜設施齊備,城門由禁衛軍把守,各郡、縣也分別由司馬領兵守衛。
隋煬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貿易,并調查了解西域區情。裴矩后來將其獲得的有關信息撰成《西域圖記》呈上供隋煬帝參閱。公元608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筑城郭。之后又設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并于高昌國置西戎校尉府統管西域事務,大業八年(612年)冬,隋煬帝將華容公主嫁給了來朝的高昌王。大業五年(609年)遣使朝貢,并出兵協助隋朝攻打高句麗。
麴氏王國以高昌(新疆吐魯番縣東南60里阿斯達拉)為王都,以長子為繼承人,稱“世子”。國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擔任,分別鎮守交河、田地二城。王廷內,置中郎,傳宣王令。置令尹—人,“比中夏相國”,很可能兼理高昌郡事,相當于丞們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統在麴氏王朝末期,分為八部,即:吏、祠、庫、倉、主客、禮、民、兵部。每部置長史一人為正長官,司馬一人為副長官。八部下,置侍郎、校書郎、主簿、從事等官吏,“階位相次,分掌諸事”;此外,還置“省事”,專門負責“導引”。高昌是個高度君主集權的王國。軍國大事,幾乎全部由國王專斷(甚至民間土地所有權的轉讓,也由國主決定);在國王周圍也有一個很小范圍的決策機構,“由世子(很可能即兼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組成,日常事務,由他們“隨狀斷決”。王廷諸官,屬于行政官員,“雖有列位,并無曹府”,每天清晨諸官上朝,“集于牙門評議眾事”。官雖多而衙門少,事務性質的工作,辦起來到也集中、迅速。
高昌國和中原一樣,也實行郡縣制。據黃文弼考證,其大城有五,即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并且傾向于五城即五郡。由于解放后大量吐魯番文書的出土,經研究,高昌麴氏王朝后期,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縣城十四:橫截、永昌、無半、始昌、安樂、安昌、永安、洿林、高寧、寧戎、威神、臨川、酒泉、龍泉城;鎮戍四:東鎮城、篤進、鹽城和柳婆城。總計二十二城。《周書·高昌傳》說:“諸城各有戶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國王派遣司馬、侍郎相監檢校,名為“城令”。
《北史》和《周書》都提到其刑法“與華夏小異而大同”。根據高昌章和十一年(541年)都官文書,王國中央有都官部負責刑律,其長官是都官長史麴順。為了翟忠義其人有一個奴隸逃亡,國王麴堅親自下令,要都官部行文郡縣,進行追捕,都官部的文書是直接下達給交河郡以及柳婆、無半、鹽城、始昌4縣“司馬主者”的。說明其司法系統是都官、郡司馬、縣司馬。
《北史》提到“賦稅則計田輸銀錢,無者輸麻布”。從出土的文書研究,其賦稅制度較復雜,有租、有調、有徭役,還有諸如“丁正錢”、“遠行馬價錢”、“逋絹錢”等雜稅。王國中央負責財政的機構可能是民部或倉部;徭役的征發,特別是有關軍事性徭役的征發,可能由兵部負責。在地方郡縣,負責機構可能是“戶曹”。
(2)軍事
最高級的武官是左、右衛將軍,很可能即由交河、田地二公兼任。其次,是建武、威遠、陵江、殿中、伏波五將軍。近百年來,由于考古發掘。大量碑志、文書出土,將軍稱號除上述五名外,另知有冠軍、奮威等號。沙漠城邦國的高昌,騎兵是主要兵種,其“兵器有弓、箭、刀盾、甲、靳”;兵部對馬匹和馬料控制甚嚴,出土的麴氏高昌兵部文書中,不少是有關馬匹和馬料征調和管理的。兵部只負責軍隊的行政管理,軍隊的指揮和統率權則屬于國王和左、右衛將軍,即國王和他的兒子們。由于馬匹數量不多,高昌國的勝兵數量大概在萬人左右。
(3)宗教
據文獻記載,高昌流行佛教。從國王到百姓篤信佛法,曾有“全城人口三萬,僧侶三千”的記載,可見高昌國的佛門香火之盛。
依《出三藏記集》卷八所載道安〈摩訶波羅蜜經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國師鳩摩羅跋提就曾向苻堅獻梵本《大品經》一部。弘始二年(400)法顯西行途經高昌時,也得到供給旅資,順利地直進西南。當時也有高昌沙門道晉、法盛等游歷西域。并有沙門法眾、沮渠京聲等從事譯經。由此可見這時高昌佛事已經非常興盛。及北涼沮渠蒙遜領有此地后,高僧輩出,譯經風氣大盛。
麴氏高昌王朝成立后,佛教受歷代諸王保護,佛法隆盛。當地君王也極為崇佛,如高昌王麴伯雅聽沙門慧乘講《金光明經》,竟用自己的頭發鋪在地上,請慧乘踩在上面講經。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西游時,國王麴文泰率全城歡迎,熱情款待,并請求永留其國,玄奘絕食數日,才獲準允其西去。但是,還堅留玄奘三藏講經一月,并度四沙彌以充侍者,又贈送袈裟、黃金、綾絹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馬三十匹,為之送行。又寫信給龜茲等二十四國,懇請護衛玄奘法師。從這些方面,可以知道當地崇信佛法不遺余力。但史籍中記述寺院情況不詳,《名僧傳》記載︰約當太和年間(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殘卷記載︰柳中縣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禪院;又前庭縣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寧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鶻時也盛行佛教,宋·干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鶻可汗曾遣使僧法淵,到京城獻佛牙、琉璃、琥珀盞。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還,在《行記》中談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賜敕額,寺中備有《大藏經》。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際,高昌一帶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鶻侵入后,除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祅教、景教等。考古出土無數佛像、佛畫,與梵語、胡語、漢文、回鶻語經典。此中,以回鶻語寫成之經典,有《金光明最勝王經》、《方廣神通游戲大莊嚴經》、《彌勒下生經》、《天地八陽神咒經》等,多為譯自漢譯藏經之轉譯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遺跡。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