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趙匡胤本想用“遷都洛陽”來削弱弟弟趙光義,卻不料反被弟弟將了一軍。
最終不僅計劃失敗,還加速了趙光義奪權的行動。
半年后,一場“燭光斧影”的夜宴,是趙匡胤的絕唱,也是一段千古懸案。
遷都洛陽
趙匡胤最大的隱憂,不是外患,而在宮墻之內:
二弟趙光義在開封經營了十幾年,培植親信,勢力盤根錯節。
趙匡胤明白,必須要“剪枝”了。
開寶九年二月,他安排長子趙德昭在宋州接待吳越王錢俶;
三月,又提拔次子趙德芳為檢校太保、貴州防御使。
這是很明顯的信號:他開始讓兒子接觸軍國大事,想要提拔自己的兒子,以削弱、壓制趙光義。
只是,這步棋走得太晚了,趙光義的權勢已是如日中天。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了。
如果說這些舉動尚在棋局之中,那么遷都洛陽,就是直接“換棋盤”的應對。
四月,趙匡胤回洛陽祭祀,順便考察情況,以便實施遷都計劃。
遷都一方面是“借山河之險,效法周漢”,同時也是為“避趙光義之勢”。
然而,遷都一提出來,就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反對。
起居郎李符列出了“八大難題”:洛陽城衰敗、宮殿不全、百姓窮困、軍糧不繼……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又說,開封有十幾萬大軍駐扎,遷都會引發軍政不穩、供給困難。
但趙匡胤已經下定決心,根本不聽這些勸諫。
關鍵時刻,趙光義親自出馬。
他倒沒有像別人一樣分析什么軍隊、糧食的實際情況,而是拋出了一句“安天下,在德不在險”。
這一句話,看似是“掉書袋”,卻比什么都管用。
趙匡胤聽后沉默不語,一時竟無言以對。
為什么這句話能有如此分量?
因為古代王朝的治國理念,基本都是以儒家的“仁義道德”為核心,以德治天下。
趙光義直接占據了道德高地,趙匡胤要是反駁,那就是“不仁不義”了。
這一記“道德綁架”, 直接把趙匡胤所有的遷都理由都堵住了。
趙光義退下后,趙匡胤感嘆:
“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彈矣!”
其實,趙匡胤遷都的考量與擔憂,不只是針對皇權斗爭,也是為大宋的未來考慮。
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他的擔憂果然成真了:
京師一切供養,皆系運河漕運之上,無休止的疏浚與修繕,給百姓帶來了很大負擔。
長江下游雖富庶,但因長期作為京師糧食和物資的主要來源地,壓力日漸加劇。
最終,京城繁華而地方困頓,“積貧”、“積弱”,以至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趙光義未必不明白遷都的必要性,可一旦遷都,他經營多年的開封勢力就會被連根拔起。
他在朝堂的權力、在軍中的根基、在官場的“人脈網”,都會瓦解。
為了他奪皇位的野心、為了自保,他必須阻止遷都。
而更讓趙光義警惕的是,趙匡胤并未因遷都不成就放棄。
他親自來到趙光義的府邸,監督“引水入府”的工程,有人說他是在用“厭勝”這種巫術來詛咒趙光義;
他又屢次拜訪弟弟趙廷美,試圖扶持其來牽制二弟。
堂堂天子,親自去弟弟府上看引水、扶持其他兄弟……
這些舉動,看似是趙匡胤主動出擊,實則是他被逼到懸崖邊的掙扎之舉。
而趙匡胤的頻頻出招,也讓趙光義不得不提前加速這場對弈。
燭光斧影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一場風雪籠罩萬歲殿。
趙匡胤召見趙光義,夜飲太清閣。
北宋僧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記載:
二人屏退侍從,對酌長談。
宮女遠遠望見燭光下,趙光義忽然起身,擺手后退,神色似有所懼。
酒盡食罷,夜已至三更,殿外積雪盈尺。
趙匡胤手執小斧,蹲在殿前撥弄積雪,忽回首,高聲對趙光義道:“好做,好做!”
隨后解帶就寢,鼾聲如雷。那夜,趙光義亦留宿宮中。
《宋史》只寫“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并無其他解釋。
但“燭光斧影”的說法,千年來流傳不息。
世人多認為,趙匡胤是被趙光義下毒了,雖無確鑿證據,卻是疑點重重。
趙光義是否親手“行事”,或只是“借力而為”,已無從知曉。
但結果很明顯:這場兄弟間的博弈,趙光義贏了。
趙匡胤想利用遷都壓制趙光義,卻被他“反將一軍”,甚至是加速了他的行動;
想用“換棋盤”來穩住局面,卻反而使自己深陷“死局”。
留下了一個“遷都未成”的爛攤子,也留下了“燭光斧影”的歷史謎團。
參考資料
大宋第一疑案:趙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澎湃-2021-03-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