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這時候,我還在33樓的陽臺上看著對面單元的空調(diào)外機,現(xiàn)在已經(jīng)蹲在四樓步梯房的窗邊啃西瓜。
當初買高層的時候,誰不是沖著一覽眾山小去的?售樓處的美女拿著激光筆往模型上一照,你看這視野,這采光,住進來就是人生贏家!
我腦袋一熱就把半輩子積蓄砸進去了,現(xiàn)在想想,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高層住宅,就是一個陷阱。
先說這電梯吧,每天早上七點半,三十多層住戶擠在電梯口大眼瞪小眼。有回我急著送孩子上學(xué),電梯從32樓下來,每層都要停。
孩子急得直跺腳,拉著我去跑樓梯吧!我瞅著33層的樓梯兩眼發(fā)黑。
再說說這水壓,晚上九點想洗個熱水澡,花灑噴出來的水流細得跟針似的。
有次丈母娘來串門,洗澡洗到一半突然變冷水,老太太裹著浴巾在浴室里直喊救命。后來才知道,高層二次加壓泵就是個擺設(shè)。
最要命的是那種懸在半空的不踏實感,去年臺風天,我在家看著落地窗被風吹得直哆嗦,總感覺隨時會吹掉。
后來搬回老城區(qū)的步梯房純屬偶然,那天幫朋友搬家,路過個老一點的小區(qū),六層高,墻根爬滿爬山虎。
三樓的王阿姨正端著簸箕往下走,看見我們就喊,小伙子搭把手!幫著搬完舊衣柜,她非要塞給我倆熱包子。
就這五分鐘的接觸,比我住高層三年認識的鄰居都多。
現(xiàn)在住進來整一年,發(fā)現(xiàn)步梯房真的香,先說上下樓,四層樓聽著嚇人,其實爬慣了比等電梯快多了。
公攤面積也小得多,原先住33層120平的房子,客廳還沒現(xiàn)在90平的寬敞。開發(fā)商當年吹得天花亂墜的空中花園、全景落地窗,折算下來每平米多花兩千塊買的空氣。
現(xiàn)在這老房子,陽臺能擺下藤椅茶桌,墻角種著綠蘿,實實在在都是自己的地盤。
最讓我意外的是鄰里關(guān)系,大家出門都會打招呼,有什么事情也會照應(yīng)一下,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以前住高層,對門住了三年都不知道姓什么。
當然老房子也有糟心的時候,比如暴雨天發(fā)現(xiàn)陽臺滲水,我在業(yè)主群里剛提了嘴,周末就有人來修,原來整棟樓住的多是幾十年的老街坊,誰家有事都不用找物業(yè),直接喊"老李頭""王師傅"就行。
這種自組織的維修隊,效率比物業(yè)公司高多了。
有朋友問我,住老房子不覺得憋屈?五分鐘能到的菜市場、街角的社區(qū)醫(yī)院、兩百米外的重點小學(xué),還有永遠不用搶車位的院子,這些才是過日子的剛需。
什么云端視野、智能門禁,在柴米油鹽面前都是花架子。
現(xiàn)在周末最喜歡搬個馬扎在樓道口,看放學(xué)的小孩蹦跳著上樓,聽二樓張大爺收音機里的評彈,聞著不知誰家飄來的紅燒肉香。
這種熱氣騰騰的生活感,是再高級的物業(yè)也伺候不出來的。
要說缺點也不是沒有,比如網(wǎng)購大件得加錢請人搬,但算下來省下的物業(yè)費夠請十次搬運工。
再比如沒電梯老人上樓費勁,可我們這棟最高才六層。
最近聽說不少年輕人開始往回搬,專門找這種老步梯房。我樓下空了兩年的房子,上個月被個90后程序員買走了,說是就圖個人間煙火氣。
看來大家慢慢都咂摸過味兒來了,房子終究是給人住的,不是給朋友圈顯擺的。
住了一年步梯房,最大的感悟是,所謂幸福,是推開窗就能聞到的飯菜香,是上下樓時自然遞過來的蔥姜蒜。
這些最樸實的日常,在追逐更高更快更強的路上,早就被我們當累贅甩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