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西方都被霹靂15空空導彈打懵了
最近印巴邊境的一場空戰,讓西方媒體再次陷入了尷尬的沉默。根據巴基斯坦官方披露,在2025年5月初的一次對抗中,巴空軍使用中國提供的殲-10CE戰斗機和霹靂-15空空導彈,以碾壓性優勢擊落了印度空軍的多架“陣風”戰斗機,其中明確確認的戰果包括3架“陣風”、1架蘇-30MKI和1架米格-29,而巴方戰機無一損失。這場超視距空戰的結果,讓歐洲引以為傲的“頂級戰機”顏面盡失,也讓中國軍工的實戰能力徹底出圈。
這場被外界稱為“6:0”的空戰(巴方稱原本可擊落15架,出于克制僅擊落8架),核心勝負手在于霹靂-15導彈的技術優勢。這款射程超過200公里的遠程空空導彈,采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具備在強干擾環境下精準鎖定目標的能力。
相比之下,印度“陣風”戰機雖然理論上可掛載“流星”導彈,但實際部署中可能仍依賴老式的“米卡”導彈,其射程和抗干擾能力遠遜于霹靂-15。更關鍵的是,殲-10CE依托ZDK-03預警機和地面雷達組成的空情網絡,實現了“先敵發現、先敵開火”,而印度戰機在自己領空內就被遠距離擊落,連對手的影子都沒看到。
西方媒體集體沉默
面對這樣的結果,西方媒體的反應耐人尋味。他們雖然報道了印巴空戰,卻刻意淡化中國裝備的作用。例如,英國《衛報》的報道只提到“巴基斯坦宣稱擊落印機”,卻絕口不提殲-10CE和霹靂-15的存在;法國《世界報》則將功勞歸于巴基斯坦的“戰術優勢”,甚至暗示印度戰機可能因維護問題導致失利。這種選擇性失明,與他們過去對“陣風”戰機的吹捧形成鮮明對比——此前法國媒體曾宣稱“陣風”是“世界最全能戰機”,如今卻對其被中國導彈擊落的事實避而不談。
西方媒體的低調,本質上是對技術差距的焦慮。霹靂-15的實戰表現,暴露了歐洲戰機在超視距空戰中的致命短板。以“陣風”為例,其機頭直徑僅55厘米,限制了雷達尺寸,導致探測距離比殲-10C短20%以上。
而霹靂-15的有源相控陣導引頭,不僅能在160公里外鎖定目標,還能通過數據鏈實時更新信息,即使印度戰機釋放干擾彈也無法逃脫。這種代差,讓歐洲軍工的“高端”形象岌岌可危——畢竟,連法國自己都承認,若將“陣風”與殲-10C正面交鋒,勝負難料。
中國完整的作戰體系是關鍵
更深層的原因,則是西方輿論的雙重標準。當美國F-35在演習中“擊落”四代機時,西方媒體會大肆渲染“隱身戰機的碾壓性優勢”;但當中國裝備在實戰中取得類似戰果,他們卻選擇集體失語。這種態度,在印巴空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巴基斯坦用中國導彈擊落“陣風”,被輕描淡寫為“局部沖突”;而美國在敘利亞用F-22擊落敘利亞戰機,卻被標榜為“技術標桿”。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空戰不僅是武器的較量,更是體系的勝利。殲-10CE與霹靂-15的組合,依托的是中國完整的軍工產業鏈和信息化作戰體系。從預警機的數據鏈升級到導彈的生產工藝,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中國軍工的系統性突破。
相比之下,印度雖高價購買“陣風”,卻無法整合其與本國防空系統,最終淪為“高價展品”。這種差距,讓西方媒體在報道時陷入兩難:承認中國裝備的優勢,等于打自己的臉;否認事實,又無法解釋印度戰機殘骸上的中文標識。
目前,隨著更多證據的曝光——如帶有“BS 001”編號的“陣風”尾翼碎片被證實為印度首批進口機型,西方媒體的沉默正逐漸被打破。但即便如此,他們仍試圖將焦點轉移到“印軍指揮失誤”或“巴方夸大戰果”上,而不愿正視中國軍工崛起的現實。
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恰恰凸顯了他們對中國軍事技術進步的恐懼——畢竟,當“歐洲頂級戰機”被中國“五流戰機”(實為四代半先進機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時,西方主導的軍事話語權正在悄然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