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與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好比洪湖與湖北洪湖市,武夷山與福建武夷山市,屬于城市地標。
【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市西部,距成都市主城區48千米,東西寬34千米、南北長68千米,面積1208平方千米。
都江堰市地處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地跨川西高原龍門山和成都平原岷江沖積扇頂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呈階梯狀分布。
【秦滅巴蜀】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九年)七月,金牛蜀道剛修好,蜀王還沒來得及把石牛運回家,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率領二十萬雄獅翻越秦嶺,進入苴國。
在這條金牛道上,秦國軍隊滾滾南下,勢如破竹,苴國沿途設下的關卡和據點沒有準備,在秦國虎狼之師面前,一觸即潰,形同虛設。
秦軍一舉攻到葭萌關(今廣元市昭化鎮),也就是苴國的都城,才遇到真正的抵抗。 葭萌關三面環山,兩面臨水,是蜀國的咽喉所在。幾任苴侯在這里鎮守幾十年,兵強馬壯,秦軍攻到這里終于碰到釘子。
苴侯在葭萌關頑強抵抗幾天之后,蜀王親率大軍趕到,兵力足有二十萬。蜀王御駕親征,迅速趕到戰場,確實也不是平庸之輩。
蜀王下令全軍出關,與秦軍對攻。秦、蜀兩軍排開陣勢,一場決定古蜀國開明王朝命運的大戰,就在葭萌關外的曠野河谷上開演了。
葭萌一戰,蜀王大敗南逃。秦軍乘勝掩殺,窮追不舍,不給蜀王半點喘息之機。開明王朝的全部家當,也在此一戰之中灰飛煙滅。
秦軍從葭萌關一直追至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北一帶),殺了蜀王,全殲蜀軍。
秦軍取得蜀國之后,再一舉東進江州和閬中,滅掉巴國。
秦國攻占蜀國和巴國后,疆域擴張一倍左右,綜合國力大幅提高。此時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易守難攻,當時稱為“天府雄國”。再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軍事和農業條件已漸臻成熟,秦國由中等諸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都江堰】
岷江源于岷山,自北而南穿過四川盆地西部,匯入長江。岷江長約711千米,平均流量2830 立方米/秒(含大渡河),大渡河-岷江是長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岷江沒有大渡河長,水量也沒有大渡河大,但岷江在平原地帶比較長,古代以岷江為正源,今天仍延續這一古文化。
岷江由川西高原流向四川盆地,出龍門山后,海拔高差270多米,是一條懸江。黃河開封段也是懸河,但差距遠沒有岷江都江堰至成都段這么大。如果水量充足的岷江在都江堰市附近決口,不遠處下游成都將受到洪水的巨大威脅。
上古時期,岷江經常洪水泛濫,導致成都平原一片汪洋;每遇旱災,便赤地千里,顆粒無收。
古蜀王杜宇時期,其相國開明治水,鑿穿玉壘山,引水東流。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效仿古蜀國,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緣的岷江上,金剛堤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深而窄,外江淺而寬。水位低時,大部分流入內江,確保成都平原生活和灌溉用水;水位高時,大部分水通過外江從成都平原邊緣疏導排走。
外江在西側,為岷江正流,稱金馬河,流入成都溫江、崇州;內江在東側,通過引水閘,呈扇形進入市區,從北往南依次是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流入成都新都、郫都、溫江,匯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市區的府河。
秦國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到了兩漢時期,依然造福四川盆地的百姓。諸葛亮在《隆中對》稱四川為天府之國,民殷國富,都江堰功不可沒。
蜀漢是三國中地盤最小的,主要的糧食產地只有四川盆地,都江堰水利工程對于蜀漢意義重大。都江堰出了問題,勢必影響蜀漢的糧食供應,不等曹魏來攻,蜀漢自己就會垮掉。諸葛亮北伐時,曾在都江堰設堰官,派專人守護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風雨兩千多年,到現在依然發揮著巨大作用,我們應該感謝所有為此付出貢獻的古人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