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紙上談兵,那就非趙括莫屬了,然后有一部分大聰明就替趙括喊冤,另外一部分幼兒園大班畢業的小朋友甚至認為趙括是古代非常優秀的將領。對于智力發育不健全的小朋友,我們要懷著一顆仁愛、包容的心去對待。而我覺得趙括壓根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而他就是大聰明的鼻祖。因為趙括和各位大聰明一樣覺得自己天下無敵,而他之所以忌憚白起是從白起戰功卓著。這就像一個幼兒園考第一的小朋友覺得自己無所需不能,然后在面試中敗給了董小姐一樣,然后發展書本和現實是兩碼事。下面,我就給各位小朋友普及下,趙括為什么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有人說,不管趙國用廉頗或者趙括都會走向失敗,這句話我很大部分是同意的。因為趙國本就國力薄弱,長久的對峙肯定會拖垮趙國。而且趙國外交的失敗基本奠定了趙國陷入孤立的境地,這是理論認知。但哥們這是戰爭啊,你們知不知道有個詞語叫兵機。在長平之戰的對峙中趙國并非沒有勝算,而趙國的勝算在于糧草。秦軍糧草長途跋涉從巴蜀運糧,漫長的補給線就是趙軍的轉折點。而糧草的缺失對于敵軍心理的瓦解是要大于斷糧危機的,這也是曹操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
而且即使敗,也分為很多種。全軍覆沒是失敗,損兵折將也是失敗,偃旗息鼓保全軍隊撤退更是失敗。為什么說伊闕之戰是魏韓徹底衰落的轉折點,因為之前漢魏的失敗都沒有損失多少士兵,而伊闕之戰秦軍以消滅有生力量為目標,這才讓趙國元氣大傷。同樣趙國也是一樣,或許用廉頗趙國也會失敗,但起碼能保留大量的生力軍。而如果趙國后期有三十萬精銳士兵,即使有郭開的推波助瀾,趙國也不會在那么短的時間走向滅亡,這就是失敗的不同點,不是嗎?
其次,很多人說如果趙軍前期進攻,那么情況會好很多。這句話是個病句,正確的說法是:趙軍如果沒有上黨之敗,那么主動進攻會好得多。在此之前,趙奢擊敗秦軍,秦軍心中仍然有一絲懼趙的陰霾,而上黨之戰則改變了這種情況,趙軍在地利和人數優勢下仍被秦軍擊敗,這下變成了趙軍對秦軍的陰霾。而且廉頗在初期也主動出擊過,但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如果戰爭初期趙國全線出擊,一旦被秦軍纏住就很難退過丹水,如果秦軍源源不斷前來增援,那么趙軍就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也是廉頗不主動出擊的原因,事實上在攻打趙國之前,秦軍就已經在河東募兵,而河東離丹水并不是太遠。而且更可怕的是上黨落在了秦軍手里,因此全線出兵并不是很理想。換句話來說,如果趙軍全線出擊能擊敗秦軍,就不會在占據上黨地利和人和的情況下失掉上黨了。而我們可以想下,難道我們能想到的廉頗會想不到嗎?難道各位覺得自己的軍事造詣比廉頗更加牛逼嗎?我看不見得吧,廉頗在戰國能成為名將也不是空穴來風吧,他的實戰經驗會很差嗎?
最后,我想說一個統帥的軍事休養。統帥者,無非是盡可能讓自己士兵發揮最大戰力并實現最小的傷亡。而白起就是如此,盡管秦軍有殲滅趙軍的實力,但白起還是等趙軍糧草斷絕,因為這時候趙軍的戰力是最弱的,秦軍的損失也是最低的。下面我們再來說下趙軍,在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況下將趙軍全部陷入長平谷地,以致于趙軍騎兵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我們在想下,如果把趙括換成白起,他會草率的將自己的士兵陷入死地嗎?這可是一個將領最基本的認知吧,因此趙括明顯是不合格的。
而且但凡一個優秀的將領都會做到知己知彼,而趙括知道秦軍的戰力嗎?他顯然是不知道的,不然他就不會把秦軍的佯敗當成潰敗了。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一個優秀的統帥是不會因人而輕視的。白起沒有因趙括是新人而輕視他,而趙括卻選擇了輕視王離,這也是兵家大忌。而通過這點就更能說明趙括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趙國的結局有千萬種,而趙括卻將趙國代入了最壞的一種。趙括陷入死地且糧草被截斷,這導致趙軍的戰力大打折扣,這時候的趙軍有趙括還不如沒有呢?最起碼沒有趙括趙軍也不會陷入死地,即使全軍覆沒也能重創秦軍,不是嗎?
我們有句話叫知子者莫過于父母,如果只是趙奢看不起趙括,那也可能是看走眼,但問題是趙括的母親也看不起趙括。你們覺得自己比趙括的父母更了解趙括嗎?很多人就喜歡神化死人,這種做法無疑是非常荒謬的,幾千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研究給趙括定了一個紙上談兵。你覺得自己這位大聰明比這些人都聰明嗎?你這哪是辯論,分明是要改變歷史吧。把你和孔子、王陽明放在一起都明珠暗投,我想只有和峨眉山大佛放在一起,才能彰顯你的身份和氣度,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